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浙江看中国将要建成的和谐社会 -- 月色溶溶

共:💬222 🌺4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花浙江老乡!

我这个最穷的浙江人来说几句吧。我的血统是百分之百的浙江人。老家东阳,现在父母在浙北。从小在浙江长大。可现在我在浙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流浪在外,够惨的吧。

浙江人本来不富。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多,资源又少。农民人均只有几分地。北方人经常笑以前浙江上海有半两粮票。这不是浙沪人小气(本身是政府行为),而是节俭。解放前,其它地方的人走关东,浙江人是走全国。这个传统到今天还继承下来,发展开去到了走世界。这也是日后浙江快速发展的一个因素。只有走出去,才能了解信息,市场。浙江人不是天生就有钱的。就是现在,还有很多浙江人在做着别人不愿意做的手工活,修车补鞋做泥师木匠裁缝。这一点,东阳义乌温州是最出名的了。我在东阳的一些亲戚现在还在做木工活。在东北也有很多浙江师傅。出国前,经常在外地看到东建的牌子。改革开放之处的原始积累基本是走四方靠血汗赚来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假货也扮演了一些不光彩的角色。但这不是主流。一个地方富不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方的人能不能走出去。浙江是这个规律,中国也是这个规律。

教育是浙江繁荣的另一个因素。浙江高等教育资源少,以前每年高考,那真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浙大的录取平均分经常低于本省省属高校。可以想见竞争是如何激烈。但是,成千上万的父母还是把孩子往这条路上推。民间以不受高等教育为耻,不让孩子受教育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落榜的总是自觉低人一等,或者复读,或者是自己拚命挣钱,为下一代创造条件。这一点,诸暨,东阳,宁波的网友会更有体会。平民教育使得百姓视野开阔。普遍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给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同乡观念重。浙江同乡之间相互帮助提携的例子很多。老蒋咱就不说了,温州帮宁波帮大家都听说过。东阳义乌是一家,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走南闯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老乡间在起步和危难时帮上一把,成了一种风气。义乌人宋濂就认东阳马生为老乡,这种观念久矣。但浙江人自己很清楚接受别人多少帮助,有能力就还。这样,不失独立的精神。而不是有饭同吃有酒就喝一把糊涂账。

有了这些条件,只要没有什么限制,不发展才怪呢。改革开放,不是给了浙江什么政策,而是取消了发展的限制。

当然,浙江也有不少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金过剩,房地产过热,通货膨胀,还有腐败等等。环境污染前几年是非常严重,我们县十几家造纸厂把河水搞得又黑又臭。老家东阳两年前还因为环境问题闹出了很大的纠纷,动了武。这两年浙江整治的力度在加大,而且随着民众的维权意识的增强,环境会逐步好转的。今年回了趟家,县里的化工企业现在都集中到化工区了(不过还是有污染,主要是废气废水),对于排放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当然还远远不够),造纸厂绝大部分都给关了。绿化和成排的楼房搞得我都差点不认路了。而且,建筑开始讲究风格了,桥梁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样式。亭台寺院,错落有致。跟姐姐夸了一下市政建设,不料姐姐一脸不屑,我们县是最落后的。我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浙江的房地产是有点热过头了。搞得我都不敢回去了。通货膨胀也比较厉害,小县城里上一点档次的消费一点不比北京上海低。腐败在治理,县里有几个头头已经进去了。我的一个做会计的同学还给叫去谈了几天,还好没什么事。

浙江的资金过剩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风险投资,投资一些长线的研发项目,把资金过剩转化成产业升级。而不是去炒股炒兰花炒房地产。来钱虽然没那么爽,但是,这是长久之道,而且是成王之道。有不少企业在做,但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事急不得,毕竟底子太薄,但必须抓紧去做。但愿浙江能给全国带个好头。

对于浙江,我是比较有信心的。对于中国,同样。理由,中国人聪明,勤劳,善良。现在GCD又不限制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我倒希望中国能对一些资源掠夺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企业多加限制)。我希望中国稳定发展,更希望中国人的付出能早日得到合理的回报。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对创建和谐社会这个提法有那么大的反感。要创建和谐社会,是因为现在不和谐。包括GCD在内,没有人认为现在是和谐社会。这正是努力的目标。你可以不相信GCD,但和谐社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这条路,浙江摸着石头走过来了,别的地方就可以走得顺当一点。

浙江人没什么特异功能和先天优势,浙江能做的,别的地方也有条件去做。我想这大概是月MM的希望所在。

――――――――――――――――――――――

但愿小文能给月MM的文章做个注脚。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