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黑水戍 -- 冷战时代中苏边境的传奇 -- 萨苏

共:💬227 🌺11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黑水戍 -- 冷战时代中苏边境的传奇 续

是啊,直径五十米的间谍气球,我,还有你张叔,都看过。。。怎么,没听说过?老爷子有点儿奇怪,他大概以为这么热闹的事儿早就该传开了呢。

没有,萨还真没听说过。在萨的记忆里,中国跟苏联交恶的时候的确开过打,在一个岛上打了一仗,毙了一个上校拉回一坦克,也就这些了,怎么还有打气球这回事儿呢?

后来,经过对这段历史更多的了解,才明白当时中苏边界上的热闹远比我们公开了解的要丰富,不但曾经打下过苏联气球,还炸沉过苏联炮艇呢!

炸沉苏联炮艇的事情,发生在1969年6月,地点在黑龙江的八岔岛,是在岛上屯垦的知青生产建设兵团15团干的。事情很简单,苏联人欺负中国知青年轻,开着炮艇过来想把他们吓跑,没想到中国有句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苏联的坦克核导弹美国总统都要掂量掂量,中国知青压根没那概念。一言不合,哐,手榴弹就扔过去了,正在船舱里爆炸,那还有好儿嘛?这件事虽然当时当地曾广为宣传,但直到最近才重新进入大多数中国人的视野。而中国防空部队打苏联间谍气球的事儿却是至今鲜为人知,虽然这在海拉尔根本不是秘密 – 当时城里的党员干部曾集体到海拉尔体育馆参观打下来的苏联气球和仪器,这有可能保密么?

当然,也不全是我们赚便宜,八岔岛炸沉苏联炮艇以后,苏军派出部队绕岛扫射,中国方面得到命令的边防部队一枪不还。这要是公布出去,还不成了投降派的典型了?

这些历史的片段被尘封数十年,关键的问题在于当时虽然中苏边防上剑拔弩张,思想领域更是针锋相对,双方的上层并不想真的引发一场大战。苏联的重点在欧洲,如果在远东和中国爆发一场大战,一旦陷入泥沼,有被北约乘机拿下东欧的危险;中国虽然意识形态上十分强硬,但以当时的装备和兵力,主动向西伯利亚进攻远占优势的苏军坦克集群也属不智之举。双方的心态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彼此不相信任,却又希望实现某种控制,在珍宝岛和新疆两次冲突后,双方都遵循着共同的原则 – 既不让对方占到任何实质的便宜,又努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强烈刺激 – 要知道在任何一方引发疯狂的民族主义狂潮,都可以给两国带来一场战争的灾难。这种局面,直到苏联总理柯希金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机场会晤之后,才有所缓解。

所以,无论是炸沉苏联炮艇,还是打掉苏联气球,中国方面的宣传都只限于当时当地,而避免其在全国造成过大影响。由于当时通信和媒体的局限,这种措施无疑得到了希望的结果。

然而,在下层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中苏从1960年开始十几年的对峙中,在绵延漫长的边防线上发生过种种或大或小的冲突,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事情 – 要是这里常年平安无事,那才叫奇迹呢。。

我想请周工多讲讲气球的事情,他却说对这个记不太清楚了,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上次吃饭时候同桌那位林校张校长知道得更清楚,当年就在海拉尔体育馆工作,过两天把张校长请来一起谈更好吧。

入宝山岂能空回,我说,周工,说说那次怎么挨总理骂的事儿吧。

周工不好意思地一笑,点上一棵烟,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对了,是毛主席写“九评”那年,我想起来了,那年冬天。

毛主席写九评?萨算了一下,那是1964年么。

下面就是根据周工的叙述了。

说起来,额尔古纳河流域实在是中苏边境应该最为平静的地方。

这是因为黑龙江下游水深流急,冲刷出或大或小的沙洲岛屿,中苏双方围绕这些岛屿的主权曾经发生过无数次争执。而额尔古纳河呢,这条界河走向奇特,从南向北流,假如中国的版图被称作雄鸡,这条河就正在雄鸡的后脑勺上。它的宽度只有一百多米,水流清澈平缓,两岸的草原树林一望无际,风景优美,要在今天可称旅游胜地。这样的小河中间当然没有什么可争的地方,到了冬天,在河心冻上一排原木,就是双方公认的国界线了,即便想有矛盾都不容易。

当地的居民也很是特殊,大部分是中俄混血的所谓“二毛子”,能歌善舞,而且多能讲中俄两种语言,对两国都有感情。这样的群众基础,也很利于两国在此处的和平。

然而,到了中苏冷战时代,这个地方,也变得不能平静了。

那一年为什么要去修广播站呢?

是因为毛主席写了“九评”,两边较劲儿,我们管那个叫中苏大论战。这个大论战战到呼伦贝尔,气势上却吃了个不大不小的亏。因为苏联当了咱们十来年老大哥,中苏边境上面我们多少年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才刚刚重建边防体系,而苏联那边呢?隔一两公里就是一座铁塔,戒备森严。那还是当年二战时候苏联警戒日本关东军建造的呢,这时候照样用来监视我们了。大论战一开始苏联人就把广播站搬上了监视塔,对着这边展开声浪攻势,狂轰滥炸。这边呢,猝不及防之下发现靠嗓门肯定喊不过他们。您说那当年日本关东军就不监视苏联人啦?我们不能把伪满的东西利用一下么?这您就老外了,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赶跑了法西斯是好事,但撤退的时候比蝗虫还狠,别说监视的铁架子塔了,连铁路职工家的家具都没剩下。就这一个红色的“三光政策”,东北人至今对老毛子没好感。

各地的边防站忍不住这口窝囊气,纷纷上报,上边给安装处下了命令,沿着额尔古纳河,挨个给边防站安装广播设备,以便和苏联人对着干。按说冬天不宜动工,但因为这是政治任务,没得商量,公司只好派出了十几辆车组成的车队,尽可能强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沿着边防线走,全力争取完成任务。周工呢,当时就是这支车队的负责人。

走着走着就到了黑山头边防站。

这是个颇有规模的边防站,当时驻军一个营。站长姓赵,已经五十来岁了,为人很热情,如果有六十年代生活在那一带的朋友,也许还可以回忆起这位赵站长来。

修广播站的设备还没有全到,不管怎样,先要立起八米杆子来,以便将来装广播喇叭。

因为是冬季,地都冻得坚硬如铁,为了埋水泥杆,只好采用爆破的方式。

爆破选在晚上,虽然为了避免引起误会使用了小量炸药的多次爆破,隆隆的爆炸声还是吸引了对面的注意力。第二天树杆子的时候,周工他们发现对面的苏联边防军都远远地看着他们,有的还骑着摩托直到河边,看着充满了好奇。

周工他们竖起杆子,爬上去作业的时候,对面的苏联人忽然惊呼起来。

他们喊什么呢?

下来以后周工问赵站长。赵站长一笑,道:苏联人说中国那边不得了啊,羊都会上树了!

看看自己的打扮,周工他们哭笑不得 – 因为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温中工作,他们全身连头戴脸裹得严实,身上都是大翻毛的羊皮袄(这样冰雪不会在皮袄表面存住),远远看去,可不是仿佛一群羊么?

不过,周工他们一边施工,一边就对比出了双方的差异。当时,双方每天都会派出小分队沿着边界巡逻,当时中苏的国力颇有差距,可以看到,中国方面的巡逻部队都是骑兵,而苏联人呢,人家都是骑摩托的。于是,一天看着两边的巡逻队一起出发,周工就冲赵站长叹了口气 – 哎,要说还是老毛子厉害,咱们这马,比不了人家摩托啊。

赵站长听了,没说话,指指对岸的苏联兵让周工看。

看什么呢?周工抬眼望去,发现这里的苏联兵和别的地方是有点儿不一样,特别有礼貌,一边发动摩托出发,一边冲这边的中国兵挥手示意,嘴里还大声喊着什么。

他们喊什么呢?

周工问赵站长。

哦,他们说一起好好巡逻吧,早早回来喝酒吃面包。

这些苏联人怎么这么有礼貌阿?

还不是让我们给整出来的?

嗯?你的骑兵还能整了人家的摩托化?还隔着一条河?

那有什么?赵站长笑得活象一条老狐狸。

怎么整的?能不能说说?

当然了,就从去年苏联人换装说起吧。

[待续]

萨:两位,咱们下边就说这骑兵整摩托化的事儿了啊。

周,赵:好吧。

萨:周工,咱可得痛痛快快地讲,不能藏着掖着。

周:不能,我们东北人都实在。

萨:赵站长。。。

赵:放心,当兵的,讲究的就是实打实。

萨:那就是说您二位都不会给大伙儿挖坑喽?

周:怎么会?你放心。

赵:那种缺德事儿咱不能干。

萨:那好,我挖。。。

周,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