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残酷不容色戒 – 兼谈郑萍如与丁默邨 -- 萨苏

共:💬301 🌺1014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历史上没有王佳芝

这种在两个阵营之间徘徊,被无端赋予大任的小女子无法存在,就是我说抗战时代无法容纳王佳芝的原因。

王佳芝的生活,在走进易先生的世界前没有寄托,痛苦而无奈,这是她随后能够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假如她不投入行动,大可继续这种难过的生活,所以,她的行动,是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深深厌恶原来那种生活,再也不想那样过下去了。想象一下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颠倒过来,让王佳芝为了易先生的动员加入76号,深入重庆去刺杀国军将领,而后因为与对方的感情放弃掉行动,最后被戴笠捕杀,一样感人,这故事可以一样写。所以,在爱玲眼里,行动的对象是谁,大概没什么区别。

李安没有错,他的影片逻辑清晰,毫不生硬,因此,王佳芝才会珍重和易先生之间发生的那一点火花,越不值得,越显现了她对于这一点点温暖的追求。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乃至李安的电影感人的地方。

怎样形容王佳芝这之前的生活呢?

空虚,无聊,冷漠,象空气一样。

应该说,这种生活和今天很多人厌恶的生活是吻合的,所以会引起共鸣和感动。实际上,在冷漠的世间,我们有很多人真的可以为那一点点温柔付出一切。

然而,在抗战那个时候,中国人里边能够“享受”这种空虚难过但是安全宁静,几乎封闭在盒子里的生活的,能有几个呢?在王佳芝身上我依稀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但是张爱玲实在是那个时代的特例。

那个时候的上海滩是什么样子?军统在大街上对落单日军进行“无差别格杀”,丁默邨带人夜入租界中的中国银行(重庆背景)宿舍,当场抓105个男职员,3个女职员,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108将枪毙示威,那有如此多可以天天打麻将的和平时光?战争的悲哀不是落在丁默邨这样人的身上,而是因这些人而起。

上次在凤凰卫视作节目,节目前聊天的时候,日本的大学生说日本已经很少有人记得那场战争啦,你们中国人不一样。。。 邱先生问:那你是说中国人也应该忘记才对是吗?那个大学生绕了个弯,说这是环境不一样的原因。(我揣测她还是比较温和的,言下之意中国人从小受抗日教育,日本可没有作抗华教育,所以。。。)我接过来说,要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忘记不公平。那场战争,每一场战斗,都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的军队没有上日本打过一仗,没有在日本杀死哪怕一个人,所以日本人忘记得快一些我们可以理解,但中国人也忘的一样快就不正常了。

我们的生活和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对抗战期间中统军统的活动作过比较多的了解,并未见到可以作为王佳芝原型的例子。勉强多少有些类似的大概有一起,主角是男的,是吴庚恕到南京刺杀汪精卫时,试图通过一个汪伪职员向汪下毒,这个职员和吴有旧交,不过吴作得很无情,纯粹是威胁,很象色戒中“组织”对王佳芝的态度。结果这个职员在最后关头倒向了汪精卫,导致吴庚恕被捕,随即被杀(吴在76号还是很有骨气,是军统被捕人员中少数能熬得住李士群酷刑宁死不屈的),但这个案子一点儿也不浪漫。

还有一例可以相比这样略带扭曲的恋情,就是莫国康之恋陈公博。莫是北大文学院学生出身,纤细秀丽,但富有政治才华,曾是陈公博的学生。因为敬仰陈的才华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有妇之夫,并以终生不嫁的代价追随陈的左右。这种畸形之恋最后连陈公博的太太李丽庄也为之动容而默许。莫国康是陈的智囊,也是陈在汪伪政府中唯一的心腹,她对陈公博可谓鞠躬尽瘁,以一小女子之力和周佛海这样的老狐狸斗智斗勇,力图为陈公博建立自己的班底,且在陈各个关键决策中竭尽心智。莫国康和陈璧君不同,她对政治的欲望来自于陈公博,汪精卫每次打退堂鼓,陈必软硬兼施让他走上前台,陈公博每次走上前台,莫都有苦谏,说明她是个清醒的女子,但最终却随着陈公博一路走来,说起来,只是为了一个“情”字。

战后,陈亡命东瀛,莫始终追随左右。日方材料认为这个行动的总策划就是莫国康,因为陈在停战后贸然于南京镇压了军统特工周镐的地下军,形势对他非常不利,陈乃飞日本避开,但安排好接收事宜并留下信件给何应钦 -- 这个信件莫有意让传信的日本军部人员不急于交出,看风声而定。这样做法显然有到日本后敦促陈亡命,争取逃亡时间的目的,但陈到日本后最终的态度还是一死抵罪,原地待捕,莫的计划未能实行。

陈被捕后,面对揭发可以免罪的许诺,莫始终对陈无一字不利证词,其言语之犀利,逻辑之清晰,令法官也感到惋惜 -- 惋惜莫跟错了人。最终,莫被判十年徒刑。陈死后,莫即从公众眼中悄然消失,大有为之生,为之死的意味。

要说张爱玲,这一对儿倒真是够张爱玲的。

可见,那个时代不是容不下浪漫和模糊,不过,做人总要有一个底线。莫国康穿破了这个底线,她自己很清楚,曾经做诗自哀,但又毫无办法,陈公博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自己这一辈子对得起汪先生,汪精卫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谅无后人续春秋”。

没有人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或许,所要求的仅仅是做人的一条底线,这底线或与王佳芝无关,但要说生于那时候的世界本不需要有底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没有这条底线,站在日军一方打中国人,和站在中国一方打日本鬼子,就没了区别,同为战争中人们抉择的悲哀而已,这对选择了奋起抵抗而不屈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种屈辱。

其实李安的电影引出了对郑萍如的重新回忆和纪念,我觉得是李安在影片之外所作的一件好事(影片本身是好作品,我看的走马观花,依然可以时时感到阮玲玉用香烟敲击烟盒时的震颤),其实李安演绎的完全是一个与郑萍如无关的故事(张爱玲却不能否认,她若写这个作品没有参考郑萍如事件才见了鬼)。

上次我说新版《敌后武工队》让汪霞马鸣谈恋爱荒唐,后来有朋友告诉我细节,才知道更荒唐,武工队中的人物都变了型,大熊掌李东山变成了土匪,刘太生成了白衣大侠,估计还会有人认为这才“真实”,因为原作中武工队都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未免太“单一”了,而世界应该是复杂的。不幸历史上的敌后武工队正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的,而且以此为特色,作者冯志本身就是一个武工队的队员!而且,作品的背景不是1937年,而是五一扫荡之后,经过几年八路军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日军的残酷扫荡,冀中哪儿来的如此高水平土匪和大侠呢?

是时,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既然改造得如此离谱,您又何必保留《敌后武工队》冯志原著的空壳子呢?用它招揽观众吗?

我很佩服李安,也即欣赏他在电影上的执著和灵感,但不代表我完全接收他的所有 -- 我认为这种不同这是对李安的尊重。比如,李安的《色戒》中,充分体现的是所有人都在战争/暴行的漩涡里挣扎并受伤,这里面也包括“易先生”,颇有些评论者认为他对王佳芝第一次的施暴很值得同情,因为这代表了他人性崩溃边缘的爆发。这里我还是重复我的观点 -- 同在战争中,我可以同情西线无战事里面的士兵,但无法接受对于丁默邨辈的“人性化”处理 -- 他们固然受到战争和暴行的影响,但更不应该忘记的是 -- 他们才是战争和暴行的制造者他们本身就是人类中的异类,如果我们接受而不是认识这样异类的丑恶,我们有允许自己的底线去接近他们的危险。歌颂东条英机的《自尊》正是表现他身上的“人性”。

假如李安换个时代或者人物背景或许会更好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