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苏联舰舰导弹发展浅析(40年代至60年代) -- 博扬

共:💬52 🌺2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顺便说说中国的“蚕”式导弹家族

老外经常把这个家族里的哥几个搞混了,其实细分一下也是非常庞大的。这里简单说说,具体的发展过程在这里说到过 链接出处

"上游"-1/"上游"-1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66年5至7月间我国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为国产,称为混合弹,并被正式命名为"上游"-1舰舰导弹,其采用常规布局,外形像小飞机。最初的"上游"-1导弹沿用了早期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及圆锥扫描雷达,前者的高度控制误差很大,在导弹飞行中常常出现严重的掉高度现象,而后者则存在抗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性能差的问题,1973年10月,我国针对这两点缺陷,为"上游"-1换装了固体化单脉冲小型雷达,并用无线电高度表替换了原来的膜盒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传感器。1974年7月,当时的国防公办正式下达了"上游"-1改型的研制任务,并命名为"上游"-1甲舰舰导弹,1983年12月批准定型。从外形看。上游"-1与"上游"-1甲完全一样,我们只能粗略的说1984年之前生产的为"上游"-1,1984年后生产的为。上游"-1甲。

"上游"-2/"飞龙"-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5年12月,根据海军的要求,我国开始在"上游"-1的基础上研制固体燃料的"上游"-2舰舰导弹。从外形上看"上游"-2比"上游"-1在垂尾根部多出一对小翼面。"上游"-2可以与"上游"-1/"上游"-1甲通用发射平台,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大量早期建造的导弹艇与护卫舰仅需要非常小的改动,就可以大幅地提高对海攻击能力。"上游"-2的弹径和重量都有所降低,带来的好处便是射程由"上游"-1/"上游"-1甲的30千米延伸到50千米,巡航速度达到0.9马赫,其出口型号为"飞龙"-2。

"海鹰"-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63年年底,在"上游"-1舰舰导弹取得进展的同时,我国相关厂提出了在"上游"-1基础上改岸舰导弹的建议。1965年4月,我国最后确定了在"上游"-1舰舰导弹基础上改型的方案,即加大燃料舱容积,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并调整自动驾驶仪和末制导雷达的工作参数,增加其射程,改型后的岸舰导弹正式命名为"海鹰"-1岸舰导弹。由于作为原型的"上游"-1导弹的射程只有30千米,因此相配套的雷达只保证这个射程内的增益和精度,而"海鹰"-1导弹设计射程的增大,原雷达的增益和精度都不足以支持,因此我国又为其重新研制了一种新雷达。1974年8月,"海鹰"-1正式定型,"海鹰"-1的外形、制导模式基本上与"上游"-1相同,只是弹翼的位置做了-些调整。此外,为了增加燃料携带量,弹体中部的燃料舱被延长了760毫米,同时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有效射程由"上游"-1的30千米延伸至70千米。

"海鹰"-1J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67年3月,作为051驱逐舰的配套工程,我国下达改"海鹰"-1为舰舰导弹的任务,最初的"海鹰"-1舰舰导弹称为"海鹰"-1J。1975年12月,"海鹰"-1J导弹定型。1976年由海军提出要求,我国还对"海鹰"-1J进行了舰、岸通用化改造,1978年之后生产的"海鹰"-1已全部实现通用化,因此后来也就不再存在"海鹰"-1J的叫法。

"海鹰"-1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提高"海鹰"-1导弹的战术性能,配合新一代的051G1驱逐舰的研制。1983年,我国为"海鹰"-1换装了旨在提高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提高突防能力的频率捷变雷达,换装了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平飞高度降至20米以下;还换装了具有30度扇面发射射界的新式自动驾驶仪。1986年12月,改进后的导弹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甲舰舰导弹。后来,我国又将"海鹰"-1甲舰舰导弹改为"海鹰"-1甲岸舰导弹,使"海鹰"-1甲成为岸、舰通用型导弹。

"海鹰"-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研制"海鹰"-1的同时,另一个岸舰导弹系统项目也紧随其后上马。1965年初,我国在已有的论证基础上提出基于"上游"-1导弹进行改型,进一步增加射程,弹上成件要求,与"海鹰"-1通用的方案,1966年该型号被命名为"海鹰"-2导弹。"海鹰"-2为加大燃料装载量,重新设计了导弹弹体中段,采用承力箱结构。这样能够在增加燃料容量的同时,加大弹体结构强度。相对于"海鹰"-1,"海鹰"-2导弹的外形基本没有变化,后者比前者射程远的多,因此体积进一步增大-这一点最终限制了"海鹰"-2的使用,使其在后来无缘成为舰用弹,国外很多刊物都曾记载用于051驱逐舰的"海鹰"-1导弹射程为95千米,究其根源,恐怕就是将"海鹰"-1与"海鹰"-2混淆后的一个误判。

"海鹰"-2甲

为克服原雷达末制导抗干扰能力差,我国曾将"海鹰"-2换装过红外导引头,人们称这种弹为"海鹰"-2甲。"海鹰"-2甲选择了更为圆钝的小球头外形,这也是"海鹰"-2甲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同时对头部弹身相应采取了加固措施:红外导引头由原定的液氮冷却改为气冷;设计了零位回调机构,对光轴相对弹轴的位置进行控制。1980年9月,"海鹰"-2甲以6发5中完成定型飞行试验。随后,我国又对"海鹰"-2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即使用了新的更为灵敏的红外导引头,改进了调制方式,从而扩大了锁定范围,用无线电高度表取代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降低飞行高度。新的改型在1984年以3发3中通过鉴定性飞行试验,定名为"海鹰"-2甲Ⅱ。之后"海鹰"-2甲Ⅱ又再次被改进,新的型号称为"海鹰"-2甲Ⅲ型。

"海鹰"-2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提高"海鹰"-2突防能力,我国对"海鹰"-2的控制、控制回路中的高度支路进行了大改,采用了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并改装了高精度低空型无线电高度表,其巡航段高度降为30-50米,新型号称为"海鹰"-2乙。1979年,"海鹰"-2乙飞行试验成功。此后,我国又为"海鹰"-2乙换装了捷变频体制导引头,并于1989年试验成功,之后定名为"海鹰"-2乙Ⅱ型。而据海外媒体的说法,"海鹰"-2乙Ⅱ型还有一个增程改型,称为C201W,这是一型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弹体后部仍为并联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体制为惯性加雷达制导,射程达200千米。

"海鹰"-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海鹰"-4岸舰导弹可能是"海鹰"-2直接派生出的又-型号,其动力装置采用了-台重量为300千克的轻型固体助推器和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弹体腹部有进气道),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使用的是普通航空煤油,从而使导弹的发射重量减少到2000千克,并将最大射程增加到150千米。从各种公开数据参数来看,"海鹰"-4可能仅仅只是"海鹰"-2的简单的增程型。另外,"海鹰"-4是一种多用途导弹,除作岸舰导弹使用外,也能作空舰导弹使用。

"鹰击"-6(C601)/"鹰击"-61(C61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鹰击"-6(C60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决定以"海鹰"-2为原型研制一种空舰导弹,1977年4月,我国审定了空舰导弹系统方案,并确定将轰-6甲改为空舰导弹载机,挂载方案为在两翼下挂载导弹两枚,并分别命名导弹和载机为"鹰击"-6空舰导弹,轰一6丁飞机。1986年,"鹰击"-6正式设计定型,出口编号C601,次年进入中国海军序列。"鹰击"-6沿用了"海鹰"-2的气动外形,属"发射后不管"武器,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末段制导为一部X波段单脉冲雷达,这是我国目前威力最大的空舰导弹,动力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无助推器,有效射程105-110千米。

"鹰击"-61(C611)

  在"鹰击"-6的基础之上,我国又对其动力装置、电气系统和末段制导雷达进行了改进,并换用新型高能燃料,射程增至200千米,新型号被命名为"鹰击"-61,出口编号C611。轰一6丁经改进后,可通用"鹰击"-6和"鹰击"-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