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德意日三国同盟缔结前后日方经纬简介 -- 电子赵括

共:💬43 🌺1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日德关系感言

昨天晚上写完这个系列后,自己又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遍。以前从来没有写过外交方面的东西,虽然手头有比较详细的资料,动笔前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曲折。其中一点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第一,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毫无疑问,对美军事同盟。双方的交涉中已经反复提及了这个问题。即使单纯推敲条约本身措辞,

3 德意日三国基于上述方针,努力相互协助。三缔约国中的一国受到没有参与现在的欧洲战争以及中日纷争一国攻击时,三国应该以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方法相互援助;

5 上述条款对德意日三国同苏联的政治状态不作任何影响;

注意第三条中的“没有参与现在的欧洲战争以及中日纷争”,1939年12月到40年初,爆发苏芬战争;40年6月14日巴黎沦陷前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分别提出最后通牒,不久后武力占领,苏联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参与现在的欧洲战争”了。加上第五条的规定,这个同盟并非针对苏联。而“受到没有参与现在的欧洲战争以及中日纷争一国攻击”,能有能力攻击德意日而又没有参与现在的欧洲战争以及中日纷争的,显然只有美国。这里就可以回答一个常见的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什么没有对苏联宣战。根本上,日本无此义务,而且也不是三方签约的初衷。签约的40年9月,苏德关系虽有瓜葛仍相对良好,破裂是10月以后的事情。德国此时当然也没有进攻苏联的计划。

第二,德国日本关系应该如何理解。如果把话题仅仅局限于日德关系,则注定是一个“虎头蛇尾”的系列,估计大家有此感觉,我也有同感。之所以“虎头”,是因为日德关系在二战前相对简单,都不过是地区性大国。德国在远东,日本在欧洲非洲没有利益冲突,因此30年代双方开始交涉,加强关系作为起点非常清楚;之所以“蛇尾”,同样是因为双方仅仅为地区性大国,日德之间的关系同英美苏,以及中日德法等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双方在交涉中均受到种种牵制,越到后来越明显。不同其他国家的关系结合看,难以理解。

例如对于日本,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当然是侵华战争问题(即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乃至战后反思,和侵华战争相比太平洋战争也是次要问题的见解都不少)。因为侵华战争长期化,日本1939年度财政收入1/4被用作军费开支,40年度至少46%的财政支出被用作军费。很显然,不解决侵华战争问题,日本事实上做其他任何事情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对于对德国交涉起到的作用,39年为止左右日本内部仅有陆军强硬主张将英(法美)等欧美列强包括在对抗对象内,而40年已经只有海军很勉强地反对将英美纳入对抗范围,却一致放弃了对抗苏联的意图。要注意到40年正是各国对华援助的转折点,此前以苏援为主,此后以美援为主。40年美国内部舆论调查显示,虽然对于参战民众仍然持反对意见,以军事以外的手段援助盟国(英中)的支持率高达约70%。加之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弃,美国取消日本贸易最惠国待遇,对日本种种物资的出口限制等等,无论是采取友好还是对抗手段,日本外交重点转向美国,势所难免。

第三,日本德国交涉的资料在我手中已经两年了,因为外交辞令绕口晦涩,一直没有心思去看它。这次仔细看了一遍,其中几个地方颇令我鼓舞。

1,1939年12月31日,德国驻日本大使奥托给柏林的电报,

政府意识上的乐观导致的初期对政府方面的期望,随着美国态度变化已经转变为失望。......民心受到通商政策,以及由在中国战争引起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供应状况恶化,尤其是物价上涨和政府配给制度失败的影响。一般预计,内阁将在1月中旬议会召开前总辞职。

2, 1940年9月16日日本内阁会议中藏相以及企画院院长的发言,

虽然非常困难,干吧。现在的状况任其发展,无法改变赤贫的局面。又不是说不能通过这个解决“支那事变”(侵华战争),没准还能改善最近美国对我们的轻侮态度。虽然没有理由看作理所当然,我们只有这条路。

其中提及的由于侵华战争导致日本本土经济状况恶化,配给制度的实行,以及“赤贫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不屈抗战毫无疑问是来自对方的“好评”。日本本土的粮食供应恶化,其他方面也有旁证:1940年的日法交涉中,日本就要求(压迫)法国(殖民地)向其提供70万吨粮食。所谓配给制度的失败,日本本为纺织品大国,因为侵华战争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为了促进出口39年秋天开始实行纺织品的配给制,平均每人每年有两公斤半左右的棉布制品,此后逐年下跌,战败的45年每人450克。很显然,日本已经被中国的不屈抗战“肥的拖瘦”。所谓赤贫,并非客套话,确实是日本经济状况恶化的写照。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为汪精卫惋惜,再坚持一年,他还会不会去白白落下一个千载骂名?

这里顺便说一句,老冰在他的那个系列中提到东条英机担任首相后喜欢晚上到处巡查,看到有人浪费就认为“你的心肠,大大的坏啦”。这倒不一定是他发神经。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已经是41年下半年的事情,如果那时候日本的配给制度已经扩大到粮食(我手头虽然没有确切资料,按照纺织品的配给制度演变估计,这很有可能),那么有东西浪费的人至少也是“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了,他身为首相倒是有发发火的权力。当然,我也很乐意做出结论,中国的英勇抗战,把东条英机给逼疯了。简单地认为中国是单靠太平洋战争之福才得以保全的观点,就更不能苟同了。

第四,美国的态度。虽然到40年为止美国还没有参战,对于世界局势的演变,并非一个简单的旁观者。例如1939年6月14日爆发的天津租界危机,实质为日本意图摧毁对英国有一定依赖的中国货币体系。7月22日,日英达成协议,英国对日本有一定妥协,24日公开发表,26日美国即在没有通知任何一方(英日华)的情况下宣布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英国立场随之强化,8月21日英日决裂。虽然没有口头或者文字上的协议,这种事实上的对日本釜底抽薪毫无疑问是对中英最好的援助。此后日本政府历经更迭,美国对日本说一不二的强硬态度却丝毫没有减弱。参考稍后41年4月日美交涉中,美国下属官员给赫尔国务卿的报告中就提及,“英美的利益在于日本深陷中国,无法自拔”,再联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最后一个参战却捞走了最大的战果,有理由相信,美国是在重施故技,力图通过战争最大限度地扩张自己的利益。

德日关系的这个系列是我第一次尝试有关外交方面的文章,种种感受一言难尽。战场上的硝烟看得清楚,战场外的硝烟虽然看不清楚却一点不缺少刺鼻的气味。已经答应过大家接着挖挖日美关系,要尽量提前动手了。确实能挖出些宝贝来。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