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德意日三国同盟缔结前后日方经纬简介 -- 电子赵括

共:💬43 🌺1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欧洲局势简介

外交毕竟是双方或者多方协商,一厢情愿是达不成任何协议的。这里将欧洲局势作一个简介,看看德意两国是出于什么目的和日本接近,又打算在其中得到什么利益。这样或许能更好理解日本对德意的外交工作。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政权的成立给欧洲局势带来了巨大冲击。纳粹政权挑战凡尔赛体制,通过国会纵火案强化纳粹体制等等。3月18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访问罗马,墨索里尼建议缔结英法德意四国条约对应新的欧洲局势。遭到法国反对后各方协商对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正,7月15日正式签署。此后的裁军会谈等等,意大利也持有对德国友好的立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意大利和德国关系有多么良好。在中欧局势上,意大利对于德国侵吞邻国奥地利的意图有十分的警惕。墨索里尼在1933年6月22日提出奥地利和保加利亚合并,34年2月17日又和英法发表共同声明,尊重奥地利的主权,表面上看起来矛盾,实际上都是为了避免奥地利被德国吞并的外交努力。1934年3月17日,意大利和奥地利,保加利亚签订《罗马议定书》,尊重各国独立,保持友好关系,促进经济合作等等。34年5月1日,奥地利颁布新宪法,强调本国为基督教国家,排斥国内纳粹势力,遭到奥地利的纳粹分子敌视,7月25日总理道尔普斯因此被暗杀。这个时候意大利一方面增兵奥意边境防止德国乘虚而入,一方面在国际联盟和英法共同确认,签订过的保证奥地利主权协议仍然有效。这个时候的意大利和德国,仍然有相当距离。而为了能够和意大利共同抗击德国吞并奥地利,法国甚至将非洲一部分的政治经济权益转让给了意大利。

1934年12月5日,意属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边境发生冲突,事件愈演愈烈,发展到35年11月3日意大利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11月18日遭到国际联盟制裁。尽管如此,意大利仍然继续其进行侵略行为,并在36年5月9日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6月30日,国际联盟结束对意大利制裁,事实上默认了对意大利侵略行为的无可奈何。期间英国法国虽然提出过一些妥协方案,本身即软弱无力,也没有被意大利接受。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这时候的英法还需要意大利这个盟友共同提防德国。

35年1月,德国通过公民投票收回了萨尔地区,3月9日宣布重建空军,16日公布国防军编成法,公然开始军备建设。对此,35年4月11-14日英法意三国在意大利北部举行会谈,商讨对策,约定统一行动。对此受到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法国。在这个背景下,5月2日,法国和苏联签订了互助条约。

然而和法国的对德国强硬立场有所不同,英国对德国有一定的妥协,并单独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规定除了潜艇(45%)以外,目前仅仅吨位为英国海军35%德国海军可以达到英国海军的70%。实际上,这标志着英国默认了一战以后的凡尔赛体制的解体。但是此后里宾特洛甫赴英国担任大使,再度和英国谈判空军时,却没有得到英方的让步,反而导致了英德两国关系的紧张。1936年2月27日法国下议院批准了法苏互助条约,3月7日,德军进驻莱因地区,欧洲局势再度紧张。

36年1月15日,由共产党,社会党等组成的西班牙人民阵线成立,不久后取得西班牙议会多数席位。人民阵线本身共产党是否是主要力量没有定论,但是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当人民阵线取得议会多数席位,并组成阿萨涅左翼政府后,遭到了右派阵营的反击。36年7月17日弗朗哥指挥的摩洛哥军开始反叛,西班牙内战爆发。意大利空军立刻开始帮助叛军登陆西班牙,苏联了派遣了大量的义勇军前往西班牙。此后,意大利方面也在12月派遣了部队前往西班牙。西班牙内战已经不再停留在内战水平上,开始国际化。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法国立刻宣布不干涉,并同英国共同起草了草案,将不干涉的原则通知各国,希望各国响应。此后不久,包括德意苏联等不少欧洲国家都相继表示支持不干涉原则,不过不少带有各种条件。当然,意大利和苏联公开支持内战双方,本身就算不上不干涉了。36年7月25日,弗朗哥组织了政府性质的国防委员会,11月1日正式成立新政府,德意于11月8日迅速予以承认。在此期间苏联于10月7日指责葡萄牙,德国,意大利违反不干涉原则,11月28日的全苏维埃大会上苏联外长利托维诺夫发言指责德国意大利通过葡萄牙对弗朗哥叛军进行武器支援(前面提及,同一发言中也批判了德日之间的秘密协定)。西班牙内战一直持续到39年3月,其间弗朗哥叛军陆续得到各国承认。这期间伴随着德意日关系的波折。比如这期间共产国际以种种方式对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阵线一方进行支援,一段时间内卓有成效,对德国即有所触动。36年7月共产国际大会上对波德意等的指责等等,也是促成德国和日本商讨如何共同携手采取措施对抗的原因之一。

在德日签署防共协定前不久的1936年10月20日,意大利外长奇阿诺访问了柏林,和德国共同商讨欧洲局势,达成谅解,成立了所谓柏林-罗马轴心。德意加强合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是在德国意图吞并奥地利问题上意大利的立场。在此前的7月份德国意大利多有磋商,最后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德国事实上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意大利则承认奥地利的“德意志性格”,秘密附属协定中则开放了到目前为止对纳粹党徒活动的禁令。此后奥地利纳粹分子的活动立刻活跃起来,并进入内阁担任了内务部长。意大利已经默认了德国对于奥地利的吞并。10月份奇阿诺外长访问柏林之行中,德意共同的话题已经转移到英国。

在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不久,英法,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五国便结成了互助协定,目标显然是针对意大利。随着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国联废撤经济制裁事实承认后,五国相继也废除了互助协定。英国对意大利做出了大幅度让步姿态,但是因为地中海涉及到通往远东殖民地的航线,英国和意大利(墨索里尼视地中海为意大利生命线)仍有矛盾。为了迫使英国承认其在地中海的特殊地位,意大利也有同德国携手施压的必要。10月奇阿诺外长访问柏林,会见德国外长牛赖特后24日拜见了希特勒举行会谈。德国方面对英国多有指责,声称三年之内将完成对“民主主义国家”的战争准备,如果有四五年进行准备时机将更好等等。奇阿诺外长则向德国方面递交了“英国正在试图包围德意”的文件。德国方面向意大利透露了正在和日本进行防共协定的商谈,通报了包括秘密协定在内的具体内容。尽管和德国有所协商,意大利还是在11月26日和英国达成了地中海协定,并于37年1月6日正式签署。意大利和英国的接触,也没有停止。

1937年1月,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访问罗马;5月,外长牛赖特访问罗马;6月23日,德意两国同时通知英国,退出西班牙内战的国际不干涉监察委员会;9月23-24日,墨索里尼访问德国并会见希特勒,双方的关系愈发紧密。11月6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意大利以发起国的地位加入了德日防共协定(前文提及,目标实际上已经不再局限于苏联)。就在前一天的11月5日,希特勒对德国高级官员发表讲话,声称有必要将“生存范围”扩大到中欧。同样,意大利也借助这个协定的签署强化了对英国的立场。38年1月2日里宾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的备忘录中提及有必要分散英国注意力,就提出了欧洲,地中海和亚太三个方面,因此主张强化同意大利日本关系。同时,37年10月23日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时就同奇阿诺,墨索里尼等提及同西欧各国家的战争将不可避免,有必要签署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欧洲局势日趋紧张,这种状态下德国于38年3月11日吞并了奥地利。3月11日,奥地利内阁屈服于德国和国内纳粹党徒压力,总辞职,纳粹内阁成立。新内阁当天夜里就“请求”德国进兵保护其安全(“请求”发出前,德军已经开始行动),13日总统辞职,职权转交纳粹总理;同一天德国和奥地利各自制定法律,通过的德国奥地利合并。这期间希特勒于3月11日给墨索里尼发出亲笔信,声称德国吞并奥地利的理由,询问屡次声明要保全奥地利独立主权的意大利方面的态度。12日意大利承认德国提出的各种理由,事实上承认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13日,希特勒再度表明谢意:“亲爱的墨索里尼,我将永远不会忘记。”意大利方面回答说这是基于柏林-罗马轴心而做出的友好举动。德国吞并奥地利,标志着现在的意大利已经完全倒向了德国。

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38年9月30日,慕尼黑协定签署,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一片坦途。以慕尼黑协定签署为契机,里宾特洛甫当面向奇阿诺递交了德国方面的有关德意日三国协定草案。10月27日,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和意大利方面逐字敲定协定文本,得到墨索里尼的认可,不过墨索里尼表示希望介于国内局势,明年3月份再正式签署。访问意大利途中里宾特洛甫再度表示三四年之内同“民主主义国家”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希望能够缔结军事同盟,墨索里尼再度以国内局势微妙为理由希望推迟。但是到了39年1月,由于欧洲局势变化(英法缔结军事同盟的流言不少)意大利方面态度转变,根据墨索里尼“希望1月下旬”签署的指示,奇阿诺外长同德国方面进行了协商。里宾特洛甫表示1月下旬日本方面的各种准备应该已经完成,预计问题不大,表示同意。1月6日,德国方面将条约草案同时提交意大利和日本,在意大利方面的要求下对协定原文中有关共产主义的字句进行了修改,原文为“决意强化欧洲及亚洲面临共产主义威胁的缔约国共同利益之保护”,改为“决意强化对于欧洲及亚洲三缔约国的共同利益之保护”后1月9日再度通知了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在这种背景下,迎来了伊藤使节团。

很显然,到目前为止德意方面的协商已经完全超出了反共的范畴,对于英国的顾虑已经超过了苏联。这种情况下东京还在企图将军事对抗的对象局限于苏联,避免和英法的冲突,注定无法为德意接受。伊藤使节团出访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