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经 典 悖 论 漫 游 (一) (作者:泽熙) -- 不爱吱声

共:💬12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经典悖论漫游(续一)

  本文是在《经典悖论漫游》后又增加的二种类型,由超越理性触及的悖论和由科学发展揭示的悖论。

  (七)由超越理性触及的悖论

  围绕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道教,都有一些非理性或超越理性的思考,而这类思考也往往涉及到悖论问题。

  7-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中国古人却很早就认识到了语言的缺憾。老子说:"道常无名。"孔子也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古书里也有"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但是老子的说法里存在着一个悖论。

  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一条悖论,被白居易一语道穿。白居易在《读老子》里说道:"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7-2禅宗公案的悖论形式

  所谓"公案"就是禅师开悟的故事或非逻辑的言行,"禅"是佛教静思修行的方法。例如在禅宗里有一个"看话禅",禅师以公案中的某些非逻辑、通常不可解的话语,让弟子参究,以杜塞其思量分别,迫使他们的智慧迸发,得以见到自己的"心性"。当禅师启发弟子开悟而提出悖解的问题时,弟子就要在考验中过迷悟的"禅关"。而禅诗、禅语就是他们把禅悟的理解、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成中英在《禅的诡论和逻辑》(《中华佛学学报》第三期,1990年4月)一文里认为,公案是诡论,也就是悖论。比照罗素悖论的一般形式:

  如果P是真,那么P是假。

  禅诡论扩展的一般形式就是:

  如果P是Q,那么P不是Q。

  尽管禅宗公案变化无常,依境而发,但其诡论根源都离不开这一反矛盾律的形式。铃木大拙在《禅:答胡适博士》(Zen:A Reply to Dr.Hu Sih)一文中也说:"我们一般推论:A是A,因为A是A;A是A,所以A是A。禅同意或接受这种推论方式,但是,禅有它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一般可以接受的方式。禅会说:A是A,因为A不是A;或A是A,所以A是A。"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借助文字符号表达出来,因此语言的运用就反映了思维的逻辑。而禅宗公案往往并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A是A,B是B,等等;矛盾律,A不是非A,B不是非B,反之亦然;排中律,在A或B之间必居其一,没有中立;充足理由律: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7-3"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是唐代禅师青原惟信谈到其对禅体验的三个境界时说的:三十年前没有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其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一种单一形式的悖论。在禅宗里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

  "我是他,但他不是我?quot;(反矛盾律)"得即是失。"(反矛盾律)"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二者都不对,你应该怎么说?"(反排中律)"勿言生,勿言无生。"(反排中律)

  它们背后的禅理是语言和逻辑所无法达到的,这就是"空",一种修行的悟解。如果围绕公案(悖论)、悟、空等基本概念,就可以对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7-4禅诗悖论二则

  这是二首很有名的禅诗。一首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据说六祖慧能在读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豁然感悟,写下这首禅诗。其中表达了一个"空"的思想。慧能还提出过一些反排中律的命题,如"无方圆大小"、"无有头尾",认为诸如"方圆"、"大小"、"头尾"的矛盾也是"空"的。另一首是: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禅师善慧大士(傅翕)写的一首禅诗,来表达他所体悟的与观察相悖的禅理。杨惠南在《论禅宗公案中的矛盾与不可说》一文里称这是一个"矛盾公案"。其中充满了与事实相矛盾的语词。

  在语言世界里,公案不可回避地会遇到逻辑悖论。禅诡论对于那些还没有证得禅悟的人来讲是悖论,但是对于已经"开悟"的人来讲,悖论也就不再是悖论,因为他们超越了理性,禅师运用起悖论来反而显得自在坦然。

  7-5"瓶中取鹅"

  某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从小就养,当鹅长大以后,而瓶口显然小得不足以把鹅完好地取出来。如果既不希望将瓶子打破,也不想把鹅杀死,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鹅出来?

  这一悖论需要在对话中来完成。禅师的答案可以是趁那个人不注意时,叫他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干什么?"禅师说:"鹅已经出来了。"这种回答在逻辑上是反充足理由律的,但是对禅师来讲则是超越了原来语意框架。在真如本体里,不相干的事物也相干起来。

  7-6答非所问

  这里,问与答都没有悖论,但是合起来就是悖论。选择杨惠南文中的三个例子:

  问:何为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问:什么是曹溪一滴水?答:那是赵河一滴水。问:佛陀沈默时是什么意思?答:树中的鸽声。

  由于禅认为任何理性的思考都无法帮助人们获得佛意义上的终极真理,因此不管是问与答,还是问答的总合,逻辑不连贯、语言反常规并不影响禅的宗旨。

  7-7"拈花微笑"

  据说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手里拿着一支荷花,没有人可以解,只有摩诃迦叶能契悟佛意,露出微笑,因此得到佛陀的付法。这是一个禅宗传承的故事,开启了禅宗以心传心的法门。杨惠南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说"的公案。在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默默无语当中,把佛的真意传了出来,即"一笑拈花转悟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许最能代表禅宗的立场。

  公案无意关心某一具体陈述或问题,语言强化矛盾在于回答什么是"悟",而"悟"本身并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语言。佛教的终极存在,是一个用语言无法刻画的"真如本体"。因此,"但有言说全无实义"。公案不过是禅宗践行者在致力于"悟"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它的内容是悖论,"悟"出的结果"空"也难以用通常的语言和逻辑来描述。

  7-8二律背反

  所谓"二律背反"就是对同样的问题提出两个相反的判断,尽管这两个判断作为结论正好相反,但逻辑上却又都是成立的。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1804)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他在考察了宇宙时间是否有开端、空间是否有极限等问题以后,称它们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在康德的那个时代,他发现两种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证明宇宙是有开端的正命题和没有开端的反命题。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他认为这是荒谬的。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为何宇宙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无法解答。

  毫无疑问,在1929年哈勃观测到宇宙正在膨胀,进而把宇宙起点的问题带进科学王国以前,有关争论实际上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大爆炸"理论揭示时间也是在大爆炸时才开始,而那以前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所有科学定律因失效而无法作出推测,修正了人们的捶āK?以霍金讲:大爆炸模型并没有排斥造物主,但对他何时从事这一工作加上了时间限制(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第一章)】br>   7-9"万能溶液"悖论

  一位年轻人曾经雄心勃勃地告诉一位化学家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够溶解澜缟纤?有的物质,而化学家反问道"那你用什么容器来装载这种溶液呢?"

  也许这个年轻人应该首先发明一种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溶解的容器,但"万能溶液"又必须把它溶解,否则就不是"万能"。年轻人陷入二难推理,而化学家的倾向性观点就是发明这种溶液是不可能的。

  7-10"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是一条臭名昭著的军规。它规定神经失常的飞行员可以停飞,但同时又规定申请停飞者必须头脑清醒。试想,一个神经失常的人不能申请,必须飞行;而头脑清醒者又怎么能证明他是神经失常?这纯粹是一条欺骗性的悖论。

  7-11全能者悖论

  语言绝对化往往伴随着悖论。基督徒相信上帝是全能的,如果有人问?quot;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他能不能创造一块他举不起来的石头?"

  从逻辑上解释:如果上帝不能造出这样一块石头,他不是全能;如果上帝可以造出这样一块石头,但他举不起来,他也不是全能的。因此,有一个简单的结论:上帝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也不是全能的,那就没有全能者。

  但这个问题等于问:"什么都能做的上帝能否作一件他不能做的事情?"这是问题中的问题,既然说他是全能的,就没有后面的问题;有后面的问题就说明他不是全能的。

  "全能者悖论"是一个用结论来责难前提的例子,尽管推理过程无懈可击,但是结论却不为基督徒所接受。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存在着一个满足超越理性的需求。根据《圣经》,上帝是一?quot;灵",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在理性的范畴。按照康德的二元论,主观与客观平行而无法统一,人不可能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理解这个"自在之物"。因此,只有信仰才能跨越这条鸿沟。那么,理性的"证明"或"反证"都可能为先设的结论服务,最终由超越理性的信或不信来决定。这是一种解释。

  7-12有一个还是多个终极真理?

  既然有人从逻辑上进行上帝不存在的"反证",同样也有人要在逻辑上从事上帝是存在的"证明"。宗教往往认为自己可以找到被科学、理性认为是极限、无限、无穷以外的终极真理。例如著名的第一?quot;论证":如果对原因的原因无限地推演下去,必然可以找到一个初始因,而这个因就是上帝。

  问题是一个地球,百种宗教。佛教追求的终极真理是"真如"、道教是"道"、伊斯兰教是"真主"、古代中国人是"天"、印度人是"梵天"、希腊人是"本体"。从理论上来讲,终极真理只有一个,但我们现有的答案却不只一个。对终极的探讨也许是人的本性,科学家也不例外,爱因斯坦赞叹自然界精美的规律,称它为"神"。显然,此"神"非彼神。

  7-13手表类比

  这是一个从有限的观察归纳出无限以外结论的例子。手表类比的大意是:在野外拾到一块手表,一定知道它是手表匠造的,那么比手表更精美的自然界,一定是神造的。这是英国哲学家佩利(Willian Paley,1743-1805)提出来的。

  如何确定超出感觉经验的理论是正确的?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理论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凭这种关系,人们才能从经验到的事实推出另一件并未经验到的事实。他提到这个手表类比,说:在这里,我们总是假定:在现在的事实和推论之间,必定有一种联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来结合它们,则那种推论就会成了完全任意的。

  手表与手表匠之间存在着因果,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自然界与上帝之间是否也存在着因果?则是一件我们没有经验的事实。如果承认一果多因,那么手表类比就存在着一个未经证实的问题,我们至少知道自然界的存在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一种来自于唯心主义的解释,另一种则来自于唯物主义的解释。

  7-14善恶悖论

  这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古老难题。告子认为人性"不分善恶",他证明道:"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孟子则反驳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证明"人性本善"。由于窥透不了人性,所以在解释上必然带有任意性。以水作比喻并不恰当,也不具有说服力,所以荀子轻而易举地提出了"人性本恶"的思想。假设不同,主张自然各异。所以孟子尚德叫人知善、荀子劝学劝人学善、韩非子倡法以惩恶。

  黑格尔说得好:"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得多的思想。"

  《圣经》里讲,自亚当、夏娃以降,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它是恶的根源。那么道德从那里来?康德认为:实际的道德从道德理念而来,归根到底是从神那里来。"罪"的概念为基督徒所接受,但是却不为非基督徒所认可。

  7-14"鸡-蛋难题"的另类解答

  如果把思维分为二类:一是理性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二是非理性思维,即直觉非逻辑思维。康德认为有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理性只是反映了现象,而不能把握自在之物本身。理性本身存在着矛盾,康德认为理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问题理性不能解决。这无疑给超越理性的思考开了一扇大门。

  从进化的角度看,"鸡-蛋难题"在现实中并不成为悖论,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它的答案。人们不过用它来说明思维中的一个逻辑反论。当摆脱不了这个思维中的一个纠缠时,有的可能走进去出不来,有的可能寻找另类答案。

  "鸡生蛋,蛋生鸡"在理性思维里是一对无限因果的矛盾。但是在非理性思维里,"鸡-蛋难题"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难题。佛教的可能答案是:"鸡就是蛋,蛋就是鸡。"因为它们都是"空"的;基督教的可能答案是:"神既创造了鸡也创造了蛋。"因为神是最初因,而且"自有永有"。对比这两种诉诸宗教的解答方法,就会发现它们是明显矛盾的,不同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他们所持的信仰不同,而都认为自己找到了终极的方法和答案。

  有这样一种说法: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诉诸哲学,形式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采用高一级的逻辑方法,如辩证法;而哲学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诉诸宗教,那里有最终的答案。这只是表面现象。科学探索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索过程,不会认为自己可以一劳永逸地提出一个终极答案。如果科学一旦把"鸡-蛋难题"也纳入了自己的范畴,无疑会出现类似于"大爆炸"理论带来的效应,各家纷纷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的发言权往往是决定性的。

  (2000年2月7日于美国)

补充日期: 2001-07-28 23:42: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