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纪念西西河开流四周年原创】看书谈 (一)启蒙时代 -- 老马丁

共:💬77 🌺15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看书谈 (二)渐入佳境

(一)启蒙时代

《三国演义》那种半白半文的风格,一开始对我而言是够难的。而且刚开始就好几章描写东汉末年的残像,我看得实在是头大,几次要打退堂鼓。但是有外公。他帮我认生字,译句子,记名字,捡线索。还记得外公时常笑眯眯的捧杯茶鼓励我:“精彩部分马上就来。” 或者说:“此人下章就死,不用管他。”这就象小时候看电影一样,一开始认准了好人坏人,慢慢的也能看下去。等看到三英战吕布,我的兴趣就真的来了,外公也开始提醒回顾前面漏掉的细节。这《三国演义》就这样反刍般的慢慢看下去,一直看到三年级的寒假才看完。

三年级的我开始和同学拌嘴吵架,但是那时家里管得严,无法和泼辣的邻居们进行朴素的交流,在校拌嘴的的力度和精度达不到要求。幸好《三国演义》提供了一些弹药,部分的满足我的词汇需要。记得我那时常说的“土鸡瓦犬”(当然原话是关云长说的),四字两词排比,无比铿锵有力的打出去,还是很有气势的。武汉伢看到我的表情,听到那个“鸡”字,自然就知道不是好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土鸡瓦犬是颜良】

《三国演义》提到的人物常常以名称之,我就很习惯两个字的名字。这似乎培养了我一个不太好的阅读习惯:我记名字越短越好。等到诸葛和公孙们纷纷出场,我就有点昏了。根据primacy effect,我只记得最早的那个:公孙只记得公孙瓒,诸葛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和大耳贼一边的,其他两个诸葛谁在吴谁在魏现在也不清楚,而且写这帖子的时候,也没有半分想弄明白的念头。

至此以后《西游记》,《水浒传》都顺当的拿下了。《西游记》是三年级暑假读完的。那经历真的很美好很快乐。就这本书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很幸运。《水浒传》也是。我看的是全本,田虎王庆方腊都讨了,前面还有伟大领袖的题词:水浒"是部好书, 好就好在招安, 可以作反面教材。现在看来,他老人家基本上是对的。由于我记长名的问题,《水浒》很多绰号记不下,现在要数一数也就30-40个吧。

我开始在父亲单位的图书阅览室出没了。《说岳全传》,《杨家将》,《隋唐演义》都好看。但是我父亲对我借的书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censorship)。人在屋檐下,这咱没办法,谁让借书证上写的是他而不是我的名字呢。于是很多书(《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我只能在阅览室里翻了,这样就认识了好几个同样在阅览室翻书的小孩。他们首先向我推荐的是《东游记》和《南游记》。我呸,这给我打了一剂疫苗:人和人的看书口味是不一样的;看书注意看内容,而不是名字。以后的看书岁月里尽管我多次邂逅金庸著和全庸他们的大作,但是疫苗基本上还管用,没上几次当。点看全图

父亲单位的图书阅览室很小,藏书还一半是专业书籍,于是我扩展范围,盯上了我母亲单位边上的几家书店。每次能有机会去她单位,我肯定求着去,很感谢母亲,每次还都能买本书回来。但是限于资金问题,买的很多是低价的连环画(我们那里叫娃娃书)。虽然我看过《三国演义》,还是忍不住被连环画所吸引:那有点枯燥的白话文竟然可以变得如此栩栩如生!张飞真粗,马超真帅,我最喜欢一本就是张飞斗马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找不到连环画版的】

我知道我不可能买齐全套的,没那个财力,所以我挑着让母亲买了些我喜欢章节的,前前后后大概买了10多本。现在这套上美版的连环画已经和粮票猴片一样,成了有价无市的收藏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美版连环画封面】

父母有时也主动给我买书。有本书叫《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差不多是古今中外小故事小童话小寓言的一个选集,好看是好看,但是没作者没出处,有盗版嫌疑,很多故事记得情节,但是不知是哪位大侠所作。这书按理是让家长们晚上读给孩子听的,据说要读一年。结果父母没时间,我一个月翻完然后读给我的跟屁虫听。

四年级的时候,读书一个最大的后遗症出现了,三年级发现我是假性近视(那时不知道,左眼1点5,右眼0.5),但家人匆匆给我配了眼镜。我成为全校一千多小学生里第一个戴眼镜的,然后就一直戴着,再也摘不下来了。

很庆幸我的眼睛是看书看近视的,而不是玩游戏看电视弄近视的。

(三)勇攀高峰

关键词(Tags): #看书#三国演义#连环画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