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史话】决战紫禁之巅之爱玻之战(5-4)(5-5) -- jlanu

共:💬40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史话】决战紫禁之巅之爱玻之战(9-1)

第九章 测量问题

我们已经在科莫会议上认识了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这位现代计算机

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在科学界就像经久不息的传奇

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玄:说他6岁就能心算8位数乘法啦,8岁就懂得微积分啦,1

2岁就精通泛函分析啦,又有人说他过目不忘,精熟历史,有人举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例子

来说明他的心算能力如何惊人。有人说他10岁便通晓5种语言,并能用每一种来写搞笑的

打油诗,这一数字在另一些人口中变成了7种。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承认,这家伙是一

个百年罕见的天才。

要一一列举他的杰出成就得花上许多时间:从集合论到数学基础方面的研究;从算子环到

遍历理论,从博弈论到数值分析,从计算机结构到自动机理论,每一项都可以大书特书。

不过我们在这里只关注他对于量子论的贡献,仅仅这一项也已经足够让他在我们的史话里

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狄拉克在1930年出版了著名的《量子力学原理》教材,完成了量子

力学的普遍综合。但从纯数学上来说,量子论仍然缺乏一个共同的严格基础,这一缺陷便

由冯诺伊曼来弥补。1926年,他来到哥廷根,担任著名的希尔伯特的助手,他们俩再加上

诺戴姆不久便共同发表了《量子力学基础》的论文,将希尔伯特的算子理论引入量子论中

,将这一物理体系从数学上严格化。到了1932年,冯诺伊曼又发展了这一工作,出版了名

著《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这本书于1955年由普林斯顿推出英文版,至今仍是经典的教

材。我们无意深入数学中去,不过冯诺伊曼证明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特别是关于我们

的测量行为的,这深深影响了一代物理学家对波函数坍缩的看法。

我们还对上一章困扰我们的测量问题记忆犹新:每当我们一观测时,系统的波函数就坍缩

了,按概率跳出来一个实际的结果,如果不观测,那它就按照方程严格发展。这是两种迥

然不同的过程,后者是连续的,在数学上可逆的,完全确定的,而前者却是一个“坍缩”

,它随机,不可逆,至今也不清楚内在的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两种过程是如何转换的?是

什么触动了波函数这种剧烈的变化?是“观测”吗?但是,我们这样讲的时候,用的语言

是日常的,暧昧的,模棱两可的。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用使用“观测”这个词语,却没有

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什么样的行为算是一次“观测”?如果说睁开眼睛看算是一次观

测,那么闭上眼睛用手去摸呢?用棍子去捅呢?用仪器记录呢?如果说人可以算是“观测

者”,那么猫呢?一台计算机呢?一个盖革计数器又如何?

冯诺伊曼敏锐地指出,我们用于测量目标的那些仪器本身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所组成的,

它们自己也拥有自己的波函数。当我们用仪器去“观测”的时候,这只会把仪器本身也卷

入到这个模糊叠加态中间去。怎么说呢,假如我们想测量一个电子是通过了左边还是右边

的狭缝,我们用一台仪器去测量,并用指针摇摆的方向来报告这一结果。但是,令人哭笑

不得的是,因为这台仪器本身也有自己的波函数,如果我们不“观测”这台仪器本身,它

的波函数便也陷入一种模糊的叠加态中!诺伊曼的数学模型显示,当仪器测量电子后,电

子的波函数坍缩了不假,但左/右的叠加只是被转移到了仪器那里而已。现在是我们的仪

器处于指针指向左还是右的叠加状态了!假如我们再用仪器B去测量那台仪器A,好,现在

A的波函数又坍缩了,它的状态变成确定,可是B又陷入模糊不定中……总而言之,当我们

用仪器去测量仪器,这整个链条的最后一台仪器总是处在不确定状态中,这叫做“无限后

退”(infinite regression)。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我们把用于测量的仪器也加入到

整个系统中去,这个大系统的波函数从未彻底坍缩过!

可是,我们相当肯定的是,当我们看到了仪器报告的结果后,这个过程就结束了。我们自

己不会处于什么荒诞的叠加态中去。当我们的大脑接受到测量的信息后,game over,波

函数不再捣乱了。

难道说,人类意识(Consciousness)的参予才是波函数坍缩的原因?只有当电子的随机

选择结果被“意识到了”,它才真正地变为现实,从波函数中脱胎而出来到这个世界上。

而只要它还没有“被意识到”,波函数便总是留在不确定的状态,只不过从一个地方不断

地往最后一个测量仪器那里转移罢了。在诺伊曼看来,波函数可以看作希尔伯特空间中的

一个矢量,而“坍缩”则是它在某个方向上的投影。然而是什么造成这种投影呢?难道是

我们的自由意识?

换句话说,因为一台仪器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指针是指向左还是指向右的,所以它必须

陷入左/右的混合态中。一只猫无法“意识”到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所以它可以陷于死/

活的混合态中。但是,你和我可以“意识”到电子究竟是左还是右,我们是生还是死,所

以到了我们这里波函数终于彻底坍缩了,世界终于变成现实,以免给我们的意识造成混乱

疯狂?不理性?一派胡言?难以置信?或许每个人都有这种震惊的感觉。自然科学,这最

骄傲的贵族,宇宙万物的立法者,对自然终极奥秘孜孜不倦的探险家,这个总是自诩为最

客观,最严苛、最一丝不苟、最不能容忍主观意识的法官,现在居然要把人类的意识,或

者换个词说,灵魂,放到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当年将人从宇宙中心驱逐了出去,而现在他

们又改头换面地回来了?这足以让每一个科学家毛骨悚然。

不,这一定是胡说八道,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发疯了,要不就是个物理白痴。物理学需要“

意识”?这是本世纪最大的笑话!但是,且慢,说这话的人也许比你聪明许多,说不定,

还是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于190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他在一

间路德教会中学上学时认识了冯诺伊曼,后者是他的学弟。两人一个更擅长数学,一个更

擅长物理,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相当互补的组合。维格纳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他把群论应用到量子力学中,对原子核模型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和狄拉克

、约尔当等人一起成为量子场论的奠基人,顺便说一句,他的妹妹嫁给了狄拉克,因而成

为后者的大舅子。他参予了曼哈顿计划,在核反应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1963年,他

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金。

对于量子论中的观测问题,维格纳的意见是:意识无疑在触动波函数中担当了一个重要的

角色。当人们还在为薛定谔那只倒霉的猫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维格纳又出来捅了一个更大

的马蜂窝,这就是所谓的“维格纳的朋友”。

“维格纳的朋友”是他所想象的某个熟人(我猜想其原型不是狄拉克就是冯诺伊曼!),

当薛定谔的猫在箱子里默默地等待命运的判决之时,这位朋友戴着一个防毒面具也同样呆

在箱子里观察这只猫。维格纳本人则退到房间外面不去观测箱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

,对于维格纳来说,他对房间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是不是可以假定箱子里处于一个(活

猫+高兴的朋友)AND(死猫+悲伤的朋友)的混合态呢?可是,当他事后询问那位朋友的

时候,后者肯定会否认这一种叠加状态。维格纳总结道,当朋友的意识被包含在整个系统

中的时候,叠加态就不适用了。即使他本人在门外,箱子里的波函数还是因为朋友的观测

而不断地被触动,因此只有活猫或者死猫两个纯态的可能。

维格纳论证说,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外部世界的

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意识也应当能够

反过来作用于外部世界。他把论文命名为《对于灵肉问题的评论》(Remarks on the

mind-body question),收集在他1967年的论文集里。

量子论是不是玩得过火了?难道“意识”,这种虚无飘渺的概念真的要占领神圣的物理领

域,成为我们理论的一个核心吗?人们总在内心深处排斥这种“恐怖”的想法,柯文尼(

Peter Coveney)和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写过一本叫做《时间之箭》(The

arrow of time)的书,其中讲到了维格纳的主张。但在这本书的中文版里,译者特地加

了一个“读者存照”,说这种基于意识的解释是“牵强附会”的,它声称观测完全可以由

一套测量仪器作出,因此是“完全客观”的。但是这种说法显然也站不住脚,因为仪器也

只不过给冯诺伊曼的无限后退链条增添了一个环节而已,不观测这仪器,它仍然处在叠加

的波函数中。

可问题是,究竟什么才是“意识”?这带来的问题比我们的波函数本身还要多得多,是一

个得不偿失的策略。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吗?它服从物理定律吗?意识可以存在于低等动

物身上吗?可以存在于机器中吗?更多的难题如潮水般地涌来把无助的我们吞没,这滋味

并不比困扰于波函数怎样坍缩来得好受多少。

事实上,只有没事干的哲学家才对这种问题津津乐道,真正的脑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此

往往是不屑一顾或者漠不关心。当意识问题被拉入对于量子论的解释后,许多介绍物理的

书籍里都煞有介事地出现了大脑的剖面图,不厌其烦地讲解皮层的各个分区,神经结的连

接,海马体……这的确是有趣的景象!接下来,我们不如对这个意识问题做几句简单的探

讨,不过我们并不想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因为我们的史话还要继续前进,仍有一些新

奇的东西正等着我们。

在这节的最后要特别声明的是,关于“意识作用于外部世界”只是一种可能的说法而已。

这并不意味着种种所谓的“特异功能”,“心灵感应”,“意念移物”,“远距离弯曲勺

子”等等有了理论基础。对于这些东西,大家最好还是坚持“特别异乎寻常的声明需要有

特别坚强的证据支持”这一原则,要求对每一个个例进行严格的,可重复的双盲实验。就

我所知,还没有一个特异功能的例子通过了类似的检验。

*********

饭后闲话:海森堡和德国原子弹计划(六)

计算临界质量的大小本质上是一个统计问题。为了确保在过多的中子逃逸而使链式反应停

止之前有足够的铀235分子得到分裂,它至少应该能保证2^80个分子(大约1摩尔)进行了

反应,也就是维持80次分裂。这个范围是多大呢?这相当于问,一个人(分子)在随机地

前进并折返了80次之后大约会停留在多大的半径里。这是非常有名的“醉鬼走路”问题,

如果你读过盖莫夫的老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也许你还会对它有点印象。海森堡就此

算出了一个距离:54厘米,这相当于需要13吨铀235,而在当时要分离出如此之多是难以

想象的。

但是,54厘米这个数字是一个上限,也就是说,在最坏的情况下才需要54厘米半径的铀23

5。实际上在计算中忽略了许多的具体情况比如中子的吸收,或者在少得多的情况下也能

够引起链式反应,还有种种海森堡因为太过“聪明”而忽略的重要限制条件。海森堡把一

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化,从他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他对快中子反应其实缺乏彻底的了

解,这一切都导致他在报告中把几吨的铀235当作一个下限,也就是“最少需要”的质量

,而且直到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还带着这一观点(他不知道,佩尔斯在1939年已经做出了正

确的结果!)。

这样一个错误,不要说是海森堡这样的一流物理学家,哪怕是一个普通的物理系大学生也

不应该犯下。而且竟然没有人对他的结果进行过反驳!这不免让一些人浮想联翩,认为海

森堡“特地”炮制了这样一个错误来欺骗上头从而阻止原子弹的制造。可惜从一切的情况

来看,海森堡自己对此也是深信不疑的。

1945年8月6日,被囚在Farm Hall的德国科学家们被告知广岛的消息,各个震惊不已。海

森堡一开始评论说:“我一点也不相信这个原子弹的消息,当然我可能错了。我以为他们

(盟国)可能有10吨的富铀,但没想到他们有10吨的纯铀235!”海森堡仍然以为,一颗

核弹要几吨的铀235。哈恩对这个评论感到震惊,因为他原以为只要很少的铀就可以制造

炸弹(这是海森堡以前说过的,但那是指一个“反应堆炸弹”,也就是反应堆陷入不稳定

而变成爆炸物,哈恩显然搞错了)。海森堡纠正了这一观点,然后猜测盟国可能找到了一

种有效地分离同位素的办法(他仍然以为盟国分离了那么多铀235,而不是自己的估计错

了!)。

9点整,众人一起收听了BBC的新闻,然后又展开热烈讨论。海森堡虽然作了一些正确的分

析,但却又提出了那个“54厘米”的估计。第二天,众人开始起草备忘录。第三天,海森

堡和沃兹讨论了钚炸弹的可能性,海森堡觉得钚可能比想象得更容易分裂(他从报纸上得

知原子弹并不大),但他自己没有数据,因为德国没有反应堆来生产钚。直到此时,海森

堡仍然以为铀弹需要几吨的质量才行。(这个专题再有一节就结束了,呵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