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尼拔征战记之五:最后的辉煌–坎尼战役 -- 史鉴

共:💬143 🌺35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 坎尼战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坎尼战役第一阶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坎尼战役第二阶段

正午时分,罗马大军在一连串嘹亮的号角声中顶风前进。行进中的罗马军团步伐整齐,鸦雀无声。汉尼拔矗立在迦太基中路阵线后面的山坡上,泰然自若地注视着罗马大军步步逼近,他严令部下各就各位,不得轻举妄动。罗马大军很快抵近迦太基阵前数百米,两军部署在前沿的轻步兵很快接战,互射标枪。迦太基轻步兵行列中的数千巴莱尔弹弓兵急速施射,一时弹如飞蝗呼啸而至。罗马两翼的骑兵部队是巴莱尔弹弓兵的重点打击目标,遭受石弹密集攒射,不少战马中弹受伤,队形开始散乱,而坐镇右翼的执政官保卢斯被一枚石弹击中落马,丧失指挥能力。

汉尼拔看到战机出现,立刻命令两翼骑兵出击。左翼的7千高卢、西班牙重骑兵排列密集队形,冲向敌阵。罗马右翼骑兵不甘示弱,策马迎击。古典时代的骑兵冲锋讲究队形严整、稳步前进,跟中世纪骑兵的高速对冲大相径庭。两军骑兵接敌之前先投掷标枪,然后拔出刀剑,逼近格斗。于是一场激烈残酷的骑兵混战在罗马阵线的右翼爆发。

李维记载:“双方骑兵迎头而上,直至人马挤成一堆动弹不得,士兵相互拉扯扭打,都试图将对手拽落马下。” 波利比乌斯的记载更加栩栩如生:“左翼的高卢、西班牙骑兵同罗马骑兵阵列相撞,接下来的混战非常野蛮,根本见不到骑兵惯常的迂回扯动,双方一旦接敌便扭打到一起,纷纷跳下马来捉对厮杀。罗马骑兵个个视死如归,勇猛拼搏,但迦太基骑兵最终占了上风,在混战中杀死了绝大多数敌人,然后沿河追赶残敌,将他们毫不留情的砍倒。”

事实上罗马右翼短暂抵抗以后便溃不成军,而且只有排在前列的罗马骑兵参加了战斗。李维记载,整个战役罗马骑兵阵亡1,300人,将近一半逃生,并非波利比乌斯记载的那样“个个视死如归,勇猛拼搏。” 鉴于罗马骑兵绝大多数是贵族出身,自诩国家栋梁、社会精英,这样的表现实在说不过去。

在罗马左翼,3,000奴米底亚骑兵向3,600联盟骑兵发起攻击。这一侧的地形相对开阔,奴米底亚骑兵装备轻便,机动灵活,可以轻易登上山坡,两面夹击敌军。奴米底亚骑兵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术,他们以松散队形逼近敌阵,投掷标枪以后迅速后撤,如此循环往复,进退如风,不断施加压力。波利比乌斯记载:“攻击罗马左翼骑兵奴米底亚人,因为其独特战法,没有占到便宜,也没有遭受伤亡。但他们从多个方向不断攻击,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使其无法发挥作用。”

这种僵持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迦太基左翼骑兵击溃对手以后仅仅稍作追击,便重新整队,绕过整个罗马战阵的后方,突袭罗马左翼联盟骑兵的侧背。罗马左翼很快崩溃,四散奔逃。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执政官瓦罗在50名骑兵的保护下逃离战场。罗马战阵失去了两翼骑兵的掩护,似乎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然而指挥步兵阵列的罗马将帅毫不挂怀,因为罗马军团已经胜利在望。

两翼骑兵混战的同时,中路的步兵大战也正式打响。两军阵线前沿的轻步兵短暂交火以后迅速后撤,腾出战场。罗马军团继续稳步向前,一直逼近到距离迦太基阵线30米的距离停下来。两军将士近在咫尺互相对视,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突然罗马阵列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战吼,然后位于前排的步兵奋力投掷标枪,数千枝标枪腾空而起,飞向迦太基阵列。高卢、西班牙战时不甘示弱,也投掷标枪还以颜色。高卢人身高臂长,投掷的标枪带着可怖的三棱宽刃枪尖;西班牙步兵投出的标枪多种多样,有铁质标枪Saunion,也有点燃的火标枪Falarica。罗马军团的标枪齐射极具威力,通常能大量杀伤敌阵前排的士兵。然而此战罗马军团的标枪攒射大多落空,因为汉尼拔精心部署的新月形战阵里,只有最靠前的中央方阵承受打击,两侧拖后的其他方阵都在标枪射程以外。

两轮标枪齐射以后,前排的罗马步兵侧身怒吼冲向敌阵,以盾牌猛撞敌兵。后排的步兵紧跟其后,奋力向前推挤。迦太基中央方阵难以抗拒如此凶狠的冲击,不得不且战且退。罗马步兵拿出招牌格斗姿势,上身伏低,左腿前跨,左手拎起盾牌架在肩上,右手紧握西班牙短剑,猛刺敌兵胸腹部位。高卢武士则左手以窄长的盾牌招架,右手挥舞长剑大力劈砍。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双方前排的士兵只有两条路,要么杀死对手,要么被对手杀死。即使最勇猛善战的士兵,连续搏斗几十分钟以后也会筋疲力尽。受伤倒地的士兵不可能被送下前线,因此不是被踩死,就是失血过多而死。

迦太基突前的中央方阵步步后退,两侧拖后的方阵陆续接敌,罗马军团推进的阻力越来越大。汉尼拔策马在中路阵线后面来回驰骋,大声呼喊,鼓舞士气。迦太基将领贯彻汉尼拔的战役部署,竭力约束部下保持阵线完整,有条不紊地逐步后退。此刻汉尼拔麾下将士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只要有一个士兵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转身逃跑,恐慌就可能传遍全军,引发雪崩效应,导致整个阵线的崩溃。罗马将领眼见敌军阵线不支后退,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不断督促士兵前进,并将后排预备队全部增援中路,企图一鼓作气冲破敌阵。

随着罗马阵线的向心突击越来越强劲,迦太基原本前凸的新月形阵式很快被压缩成一条直线,然后逐渐向后弯曲,形成内凹的新月形。最早接敌的中央方阵遭受惨重伤亡,将士体力已经耗尽,阵型开始瓦解。终于,罗马步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冲了出来。汉尼拔手中的预备队只有刚才撤下来的数千轻步兵,他们迎上前去暂时堵住缺口,但突破进来的罗马步兵越来越多,缺乏盔甲防护的轻步兵渐渐抵挡不住。前锋突破敌阵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军,原本秩序井然的罗马战阵到此已经乱成一团,方阵瓦解,战线消失,将校找不到自己的百人队长,百人队长找不到自己的士兵。整个罗马大军汇集成一股巨大的人潮,由本能驱使着涌向突破口,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前冲,向前冲,冲破敌阵就是胜利。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汉尼拔的战前部署开始发挥奇效。事先安排在两侧的利比亚步兵纵列投入战斗,他们迅速向前移动,占据罗马两翼骑兵先前的阵地,然后集体转向,猛攻罗马大军的两侧。此时的罗马战阵已经完全失去了应变能力,加之部署在侧翼的是战斗力最差的联盟士兵,因此鲜见有组织的抵抗,只有三五成群的士兵被动招架敌军的攻击。与此同时,7千迦太基骑兵击溃罗马左翼以后,运动到罗马大军的背后。这里聚集着从前沿撤下来的15,000轻步兵。他们装备最差,年纪最轻,根本没有抵抗重骑兵冲击的能力。如狼似虎的高卢、西班牙骑兵找到了罗马战阵柔软的腹部,他们挥舞长剑弯刀径直冲进罗马轻步兵行列中间,策马践踏,左右砍杀。

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在罗马大军中引起普遍的混乱和恐慌,向前的冲击势头顿时衰竭。迦太基中路阵线趁机合拢缺口,反守为攻。罗马大军四面受敌,随着敌军步步进逼,罗马人的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士兵们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个个连短剑都已经举不起来。史无前例的一支罗马大军,成了七万头待宰的羔羊;古典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大决战,已经演变成一场屠杀。

这场屠杀持续了几个小时。迦太基大军经过苦战,也已经精疲力竭,士兵的盾牌和战袍上血迹斑斑,挥舞刀剑有气无力,真是杀人杀到手软。汉尼拔的包围圈拉得太大,将士体力不支,罗马官兵垂死挣扎,冲开多处缺口,陆续有数万人夺路而逃,却遭到外围的奴米底亚骑兵四面追杀,幸存者逃进罗马大营。绝大多数官兵选择死战到底,挥洒一腔热血,忠实履行了战前的誓言。

傍晚时分,一切都结束了。在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横尸五万余具。虽然时隔两千多年,李维记载中的血腥气依然扑鼻而来:“那里躺着成千上万的罗马官兵,人马的尸体相互叠压,是时运将他们的归宿安排在一起。堆积如山的尸体中间偶尔可见血淋淋的身影颤颤巍巍站立起来,那是在战斗中受伤昏迷的士兵,凌晨的冷风刺激了他们的伤口,剧痛让他们苏醒,但他们很快便被掳掠财物的敌兵随手砍倒。还有一些倒卧在血泊中的罗马人依然活着,他们的肌腱和脚筋被敌兵砍断,一些人竭力伸着脖子,袒露咽喉,祈求征服者将他们剩下的血放干;另一些人则挣扎着在地上刨坑,然后将头埋进坑里,试图闷死自己。”

坎尼战役是西方军事史最辉煌的一次歼灭战。罗马参战部队八个军团,总共阵亡步兵45,000人,骑兵2,700人;被俘官兵19,300人,其中在战场上被俘4,500人,2,000人冲破包围圈逃到坎尼城被俘,另外两个罗马大营的12,800守军次日全部投降。八万余人的罗马大军,只有14,550人成功逃脱汉尼拔的包围圈和奴米底亚骑兵的追杀。此役罗马贵族的精英几乎凋零殆尽。现任执政官保卢斯、前任执政官塞维利乌斯、前任骑兵统帅米努西乌斯都力战身亡;参战的48名罗马将校(Military Tribune)阵亡29人;战役以后,300个席位的罗马元老院出现166个空缺。李维记载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汉尼拔的弟弟马戈奉命返回迦太基,向元老院述职。他的随从抬进一个大筐,将罗马阵亡贵族的数千枚金戒指如同泼水一般倾倒在迦太基元老院大厅中央。

根据波利比乌斯记载,汉尼拔损失4,000高卢士兵,1,500西班牙和利比亚士兵,以及200骑兵。李维则记载汉尼拔大军阵亡总数高达8,000人。作为战胜一方,汉尼拔大军的损失相当惊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战斗的血腥残酷。

坎尼战役作为千古不朽的传奇载入史册。历代史学家评价此战时毫不吝惜溢美之词。道奇赞叹道:“坎尼战役无疑是战争艺术的巅峰之作,整个军事史上无出其右,只有少数战例能够与之比肩。”杜兰特(Will Durant)认为:“坎尼战役是将道的最高体现,历史上再也无人超越,为以后两千年的军事战术指明了方向。”

坎尼战役也成为后世无数将领研究效仿的成功模式。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元帅认为,处于强敌重重包围的德国,必须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便藏在坎尼之战的记载中。施利芬撰写了一个战史研究系列阐述他的战术思想,书名便叫《坎尼》。同年,施利芬以坎尼战役为样本制定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一战爆发以后,该计划几乎为德国赢得了西线战事的胜利。

艾森豪威尔一言以蔽之:“每一个陆战指挥官在条件许可下,都追求歼灭战,渴望在现代战场上重演坎尼战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