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文化遗产日征文】甸上黄花(一) -- 履虎尾

共:💬172 🌺2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甸上黄花(三)

那年的正月初六,一队秧歌吹吹打打地扭进了甸子。

关东的庄稼人辛苦啊,一年四季不识闲,从土里刨吃的。好不容易熬到过年了,能直直腰,伸伸腿了。可是,等闲下来了,除了抹牌,就是睡觉,根本没有像样的娱乐活动,把人闲得没着没落的。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没有戏匣子,想听段书,看出戏,那你得进城去,奉天城里头才有书场茶馆戏园子。

当然,屯子里的乡下人,也不是永远没有看戏的机会。偶尔的哪个村的大财主“办事情”,请来几个唱落子演蹦蹦的艺人,在大门口搭上了戏台子,唢呐一吹,锣鼓一敲,胡琴那么美美的一拉,嘿,你就瞅着吧,十里八村方圆几十里都惊动了,全都套上马车,阖家大小全都赶来听戏了。里三层外三层,整个村子都要挤得水泄不通。不是有那么个家喻户晓的儿歌吗,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两人盘腿对坐在炕上,双手拉在一起,拉过来扯过去,嘴里同时唱道: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唤女婿,

小外孙,也要去……

呵呵,这首儿歌在俺们关东,不论是城里乡下,没有一家不会唱的。“姥姥家门口唱大戏”,那可绝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盛大节日,绝大多数的人,这辈子能不能赶得上一次,那可是要看你的缘法的。

请戏班子经济成本太高,自己客串表演呢,技术成本太高,怎么可能凑的齐这么多能拉会唱的呢?可是,过年了又想着乐和乐和,这可咋整呢?别急,有办法,不能看戏咱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看秧歌。对,扭秧歌,踩高跷,咱们自己来。

俺们关东农村有一个老习惯,正月里头起秧歌。这些秧歌队都是业余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每隔十里八村的,就有这么一两个村子,村子里有几个好热闹的小能人,每年的正月,他们都在本村里张罗着组织秧歌队。

组织秧歌队,首先得有两支“喇叭”,就是“唢呐”,得有两个会吹喇叭的能人,这是秧歌队的灵魂。只要有两支喇叭“5656161——5165323……”这么一吹,这秧歌队就搭起一半了。然后,再有一只大鼓“咚不咙个咚”的一敲,一付镲“嚓、嚓、嚓、嚓”的“赶着点儿”,一口镗锣“呛,呛,起呛起”的这么一“铺衬”,呵呵,这秧歌队的架子可就搭起来了。

村子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都动员起来了。这些胡子拉碴的大老爷们儿,把脸刮刮,拿过老婆的胭粉把脸抹白了,再用胭脂把嘴唇颧骨都抹得通红,穿上媳妇的花花绿绿的棉袄棉裤,一床大红大绿的被面往后脊梁上一披,一条大红带子往腰间一扎,呵呵,化妆打扮妥当了,就开扭了。关东得大秧歌容易学,好扭得很,俺问你,你会走道不?会走道,这秧歌就不学自会。脚底下“进三步退一步”地划着十字,两只胳膊往左右高高地甩起来,得,你这不就扭起来了吗?

扭着扭着,就开始有人觉得这大秧歌技术含量太低,就要适当得自己增加难度,找两根木楞子,打个榫安个横梁,绑腿上踩脚底下就是三尺多高的高跷。踩着高跷往起来一站,愣比旁人高出一截子去。迈开步子呢,一步能顶别人两三步。

踩了高跷还不算,大家又想点子借衣裳,把自己打扮成小说戏剧神话故事里的角色。有扮傻柱子的,有扮猪八戒背媳妇儿的,有扮链环套盗御马黄天霸窦尔敦的,有扮白娘子小青许仙断桥相会的,有扮瓦岗寨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小罗成的,还有扮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倒骑驴的……

两只唢呐“乌里哇啦”一吹,锣鼓家伙“咚咚跄跄”一敲,一大群卖呆的随着跟着,花花绿绿的秧歌队就启程出村了,大伙儿说说笑笑,欢天喜地地去别的村子扭秧歌演出去了。

组织秧歌队的目的有二,一是图个乐乐和和开心出风头;二是出去蹭顿饭吃赚几根洋烟卷抽给家里省下半升粮食。

但是,秧歌队可不是村村都能组织的,关键是要有两个会吹喇叭(唢呐)的人。咱们中国的国乐唢呐吹起来挺费劲的,不少的人一开始也想学,捧起喇叭倒也像模似样的,可是,没吹上几口,脸蛋子憋得通红,腮帮子撑得生疼生疼的,再也吹不动了,喇叭怎么拿起来的,他只好又怎么放了下来。费了老鼻子的牛劲,可算能吹出曲调了,这回行了吧?呵呵,行了?差远了,你还得学换气呐。人总要呼吸吧,喇叭的声音是吹的,出气的时候都好办;可是,你不能光出气不吸气吧,吸气的时候咋整呢?吸气的时候喇叭停下来?曲调停下来?这可不行,喇叭一吹起来,就要一气吹到底,管事儿的不叫停,喇叭声音就一直响着不能停。要想达到这个水平,你就得学会“换气”。吹喇叭的时候,嘴里的气儿要一刻不停地往外吹,鼻子里的气儿呢,要一会儿往外吹一会儿往里吸。

在俺们关东,喇叭玩得好的,不光会“换气”,还能特技表演,他能一边吹喇叭一边抽烟。吹家捧着喇叭站在地头吹着,卖呆的走过来敬烟,吹喇叭的是来者不拒,他吹着喇叭腾不出手来,敬烟的就把烟卷夹在吹家的耳朵上。等吹家一左一右两只耳朵都夹上了洋烟卷,敬烟的赶紧敬上第三根烟。敬烟的把第三根洋烟卷自己先点着了,然后,把点好的烟卷插在吹家的一个鼻子窟窿里。这时候,又一个卖呆的过来了,他来敬上第四根烟,把第四根烟卷点上,插进吹家的另一个鼻子窟窿里。在敬烟的整个过程中,喇叭声音不能停,必须一贯的清脆响亮。等敬完了烟,大家伙儿一起观看喇叭吹家,就见他鼻子里的两根烟卷上的红火头一闪一闪的,一丝丝的清烟顺着鼻子往里钻,等烟从喇叭口再冒出来的时候呢,可就变成淡淡的缕缕白烟了……

正月初六,一队秧歌扭进了甸子。按照惯例,秧歌一进村,首先要到甲头保正也就是俺外太公门前扭上一扭的。俺外太公看了高兴,就会吩咐下来:行了去吧,告诉村公所给秧歌备饭!于是,秧歌队在村子里浪浪地扭上一番,然后,雪里红小豆腐高粱米红豆饭就有得造了。吃饱了,再赶奔下一个村子,扭上一后晌,再赚上一顿下晚饭,然后,才打着饱嗝回家呐。

俺外婆说,可是这一次啊,你们太姥爷扳着脸站在大门口,脸上一丝笑容儿都没有。秧歌扭了一会儿,你们太姥爷咳嗽一声,说:

行了,不用扭了,赶紧去别的屯子吧,今儿个俺们屯子不管饭!

关键词(Tags): #扭秧歌#唢呐#踩高跷#落子#蹦蹦元宝推荐:李禾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