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文化遗产日征文】甸上黄花(一) -- 履虎尾

共:💬172 🌺28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征文】甸上黄花(二)

一百年前,甸子里出了一位“家里跺跺脚,四邻乱晃悠”的倔老头子,这个倔老头子,就是俺履虎尾的“外太公,

外太公,外太公是什么性质的长辈呀?呵呵,俺们中国人啊,家的观念特别浓厚,亲属的关系也就特别复杂,各种亲属称谓也特别罗嗦。别说外国洋鬼子搞不清楚,就是咱们中国人自己,如果对此没有特别留心过的话,也是一遇见拐弯抹角的亲戚就找不着北了,整个的全晕。十多年前,虎女上幼儿园的时候,俺特意买了一卷“亲戚称谓儿歌”磁带,放给她听。哇,你就听吧: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父;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

这儿歌一唱唱了老半天,别说虎女没有学会,就连俺和领导,不听儿歌还好点儿,听着听着,反倒被儿歌给绕糊涂了。

扯远了,快打住。这“外太公”是人的什么亲戚呢?原来呀,咱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四位四代血亲,其中的一个是“太公”,就是太爷,也就是祖父的父亲,父亲的祖父。这个太公,是俺们中国血缘关系里的直系亲属。除了这位“太公”之外,每个中国人还有三位“外太公”,这三位外太公分别是:一,父亲的外祖父;二,母亲的祖父;三,母亲的外祖父。

这三位“外太公”再加上一位“太公”,就是现代民法所规定的人的四个四代直系血亲。在现代法律中,他们四位的地位(包括权利和义务)是完全一样的。然而,在俺们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与亲属观念中,他们这老四位的地位却大不相同,有亲有疏。“太公”最亲,亲到什么程度呢?呵呵,太公可不是亲戚,他就是咱们自己家的人。父亲的外祖父与母亲的祖父,这两位“外太公”其次亲。这;两位“外太公”虽然不是本家,却是我们最亲近的亲属,要是在他们两位之间再进行比较的话,差别可就太小了,小到俺履虎尾都分辨不清楚,他们谁更亲些谁更疏些,应该是一般般儿的亲吧。至于母亲的外祖父(外婆的父亲),虽然名义上也是“外太公”,但他同我们的关系就显得疏远一些了,疏远到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人,连自己这位“外太公”的面都没见过。

俺所要介绍的这位“外太公”,是俺母亲的外公,也就是外婆的父亲。他是三位“外太公”中最疏远的那位外太公。这位外太公,俺履虎尾根本没见过,他老人家早在张大帅世代就过世了(愿他老人家在西方极乐世界过得自在舒服)。有关他老人家的一些事迹,俺是从他老人家的女儿,也就是俺的外婆的口中听来的。

据外婆说,俺的这位外太公,非常能干,特别勤劳,手又巧,心又活。父亲死了分家的时候,由于弟兄多,每人才分到几亩地。俺外太公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带着自己地几亩地,给人家扛活当打头的创家立业。外太公一年四季不识闲,起早贪黑地做,到中年时候,已经置下了好几十“以”地了。

“好几十以地”?这是多少地呀?

这个“以”是什么单位,关里的人可能就不知道喽。就是在俺们关东,不少地方的人呢也不清楚。关于土地的面积,我们习惯使用“亩”这个单位,一亩六十平方丈;比亩小的单位是“分”和“厘”,一亩十分,一分十厘;比亩大的单位是“顷”和“晌”,十亩为一“晌”,十晌就是一“顷”(也有的地方一顷就是一晌)。除了这些常见的单位,在辽中沈南一带还使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积单位——“日”。俺们“东北银”说话不会发翘舌音,把“日”字念成了“意”,日本鬼子念成了“意本鬼子”。地积单位的“日”读着读着,音再转一下,就读成了“意”的第三声——“以”字。所以啊,外太公置下的好几十“以”地,写出来应该是好几十“日”地才对。那么,一日地到底是多少亩呢?一日等于一晌十亩吗?不是的。外婆还在的时候俺曾经询问过来着,外婆回答说:六亩成田,一“日”地就是六亩地。那,为什么“六亩成田”呢?外婆说,六亩地,正好养活一口人,所以说六亩成田。刚解放那阵子,俺们辽宁乡下搞土改,不论老小孩伢,每口人平均分配一日地。你家里的地要是正正好好平均一人一日(六亩),好,你家不出不进,阶级成分就是中农;你家的地要是不足一人一日,好,给你家补足喽,你家的成分就是下中农,或者是贫农;如果土地更少,甚至于一点儿土地都没有,靠扛长活打短工过日子,你家的成分就是雇农。要是你们家的地超过了一人一日呢?得,交出来吧,没收!充公!分配给少地无地的穷苦人家,你家的阶级成分就是富裕中农,富农,地主,或者是大地主了。

外太公的几十日好地,完全是靠着勤和俭两个字置办下的。除了勤和俭,俺外太公还有一个绝活,他会看地。土地的肥瘠他会看,土地的面积大小他也会看。早头,买卖土地的时候,土地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全凭地照大契。而地契上的数字,草草丈量匆匆写上的,跟实际面积往往有差异。有的是地大而契上写的小,有的是地小契上写的大。土地都是随地势而划的,有的是方方整整的,也有的歪歪斜斜不规则图形的。方方整整的还好量好算,遇上图形不规则的,面积到底有多大,一般人根本不清楚。俺外太公呢,不管什么形状的地,他只要绕着土地走上一圈,心里就已经有数了。

外太公的家业是一辈子省吃俭用一点一点攒起来的,等有家有业了,还是不辞劳苦,亲自下地劳动。别的富户都请一个“打头的”来经营,俺外太公不请,自个儿亲自做打头的。给外太公扛活,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犒劳”丰厚,平时吃得好,年终分得也多,所以,跟外太公扛活的,都是些老实厚道能吃苦的人。

外太公把家“把”得死死的,处处节省,一个子儿也别想从他的手指头缝里漏出来。扛活的吃干的,他和家里的妇女孩子喝稀的。外太公特别瞧不起好吃懒做的人,他有一句顺口溜口头禅:“馋当厨子懒出家,不馋不懒种庄稼。”家里的儿子,媳妇,闺女,谁要是说道议论别人谁家吃什么好的了,外太公就会接茬说了:“那不算!一顿两顿的不算!顿顿吃才算呐!”偶尔外太公开恩一次,准许妇女儿童吃点儿好的,等吃完了饭,饭碗一撂下,外太公该问了:“还香不?不就是吃那一阵子香吗?吃完了还香不?不香了吧?”

外太公发了家,有了地,官府也找上门来“抓差”,先是让他当甲头,后来又让他做保正。外太公推了几次推不掉,只好给官府当差。外太公本来就不爱说话,路上碰见人也不爱打招呼问好,脸黑黑的低着头只顾自个儿走路。这一当上差,在村子里得地位也跟着高了,别人在道上跟他碰头了,远远的都给外太公陪笑脸打招呼说话。还有的人呢,看见外太公过来了,就麻溜拐弯绕道走了,不敢跟他打照面。村子里谁家的小儿夜啼,怎么哄都哄不住,当妈的就该这样吓唬了:还哭?快别哭了,你三大爷来了!啼哭的小娃娃闻得俺外太公到了,立即闭嘴收声,紧闭上眼睛,一会儿就睡着了。

关键词(Tags): #亲属称谓#六亩成田#抓差#甲头保正元宝推荐:李禾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