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吾乡先贤--戴望舒 -- 芥末糊

共:💬3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吾乡先贤--戴望舒

据中学语文读本说,‘戴望舒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大塔儿巷11号。’。这也对也不对。应该说‘戴望舒出生在现浙江省杭州市大塔儿巷11号。’那就对了。其实在1905年的当时,大塔儿巷属于杭县,即后来的余杭县现今之杭州市余杭区。

戴望舒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7年写出了让他扬名立万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尤记当年‘为赋新词强说愁’时,读到这首雨巷,只记得心一抽,直感叹,让我‘风露立终宵’的人在何处呢?吾生也晚,那一条长长而又窄窄的青石板巷从我的眼中消失,代之以一条水泥马路时,其实也不过只在骑着竹竿当马儿的年月。只不过当年当青石板路化成水泥路时可着实让我兴奋了几天。对我来说,有没有一个丁香样的姑娘,我可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我可以飞快的在一马平川的水泥路上骑我的小自行车了。

有一得就必有一失,在我小小的年纪,因为青石板路换成了水泥路也就少了一点乐趣。对当年的我来说,幸福就是,有雨的夏夜,随着8点钟各地新闻联播的乐曲声,放下那重重厚厚的土布蚊帐。在昏暗的蚊帐里,仔细的搜寻那躲在角角落落的蚊子。然后伴着那雨滴打在石板上的滴滴答答声而入睡。

当年住在这种所谓‘墙门’中的人家,往往也就是平头小百姓,绝无大富大贵之家。戴望舒的父亲戴修甫只是北戴河这个不知己等小站的职员而已。当年在杭县老百姓的心目中,远到北戴河去求生活,大概与发配及边之地也差不多。我还记得十多年前我从日本回国,公司要我在北京上班,家母还为我担心说,阿呀,这可怎么办。到了北京除了窝窝头就是窝窝头,中午是大白菜煮豆腐,晚上是豆腐煮大白菜,这样的日子能过吗?都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北方,还是一个可怕的地方。过了几年,直到戴望舒3岁时,戴望舒的母亲卓佩芝才带着孩子去投靠丈夫,所谓投靠,也就是在北戴河为小站同仁作包饭。再过三年,才有不得不全家大小回到了杭县。回来后,戴望舒的父亲戴修甫有了一个和家祖父一样的爱好,买白鸽票。最大的希望就是中上一笔大奖,然后他就可以盖一幢房(带园子的平房)。可惜的是大概始终没有得着大奖。花园也没见他造起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