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 2313234454dfsd

共:💬369 🌺3794 🌵22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笔记

    (按:读列传时,脑中相对应的就是粟裕和毛主席。粟裕因三年南方游击战的经验,对远离后方、无后方的纵深作战,是畏惧的,因此提出了依托山东根据地,在淮海与KMT主力决战的战略构想;毛主席的千里渡江战略,则与卫霍出塞类似,骑兵的特性和匈奴的作战方式,都要求卫霍进行远离后方,无后方的纵深机动作战!)

    卫青出塞七次,霍去病出塞六次,凡11年,从组建骑兵到最后寻求匈奴骑兵主力决战,卫霍的骑兵指挥艺术也在一步一步地升华和完善。

    下图为我统计的卫霍出塞的技术参数: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下图为汉匈边境的卫星截图: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卫青第一次:

    (A)试探匈奴虚实;

    (B)训练组建的骑兵部队,检验纯粹骑兵的战斗力,以及作战指挥、后勤保障;

    (C)择将是重头戏。汉至武帝北击匈奴已和平76年,少有战事,军队指挥官普遍缺乏实战经验。第一次出击的将军均为当时之名将,比如李广,名声在外,从常理而度,武帝应该对李广出雁门一路报有特别大的希望。四路出击,各领万骑,机会均等,以此战检验将帅的作战指挥能力,为下一次出击择良将。可惜,这次李广不给力,竟然被俘,败得十分惨。李广不得重用,应该是武帝从此战看出了李广的实际作战指挥能力,不堪大任。此次的意外收获是,作为偏师的卫青十分出彩,是此次战役的唯一亮点,相形之下,显得卫青特别突出。从后面的经历看,卫青此战的作战指挥能力被高估。但此战,表现出了卫青对骑兵部队使用的天赋:灵活机动的作战指挥艺术、主动积极寻找战机的进取精神、远离后方半独立作战能力。这些都是李广、公孙贺、公孙敖等缺乏,特别是远离后方的独立作战能力。当然,在这方面,卫青不是最出色的,霍去病将远离后方的独立作战和骑兵的灵活机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卫青第二次:

    两年之后,公元前128年秋,第二次出击匈奴,带兵数从一万增至三万,且不再平均用力,独任卫青。并且,以后几次出塞,用兵数多为三万,说明三万为发动一次大规模战役所必需的人数。

    从战果和对卫青的奖赏推断,此战仍然属于试验性质的战役,目的仍在检阅骑兵的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求与匈奴主力正面对抗,或者寻求匈奴主力决战。

    卫青第三次:

    一年之后,武帝展开了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战略行动。出击方向是河套地区,以此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打击匈奴的丰美草场,也为汉朝出击匈奴夺取了前进基础,故而筑朔方城。

    此战,卫青获封,

    这一仗,卫青指挥的非常出色,完美地完成了武帝的战略构想。这一战,说明,卫青具备了在一个战略方面独立作战的能力,掌握了大规模骑兵部队的指挥作战艺术。

    卫青第四次:

    此次战役发生在略河南地的三年后,以打击匈奴的右翼力量为战略目的,此战完胜,河南地完全巩固,匈奴右翼被斩。此战属于依托后方,对匈奴的右翼力量进行浅纵深打击,说明卫青对大兵团的骑兵指挥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此战可以看出,第三次略河南地对汉朝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武帝三年之后才作出如此大的战略行动,说明武帝慎战,深思熟虑。

    此次战役,还有右军大军从右北平进行佯动和牵制。

    从整体上看,武帝的大局观非常强,战略运用水平非常高。

    卫青第五、六次:

    一年之后,再次出击。

    从武帝对卫青的态度看,此次战役的目的应该是: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图一战定天下。所以,在兵力配置上,属于加强性质,基本上武帝朝的名将全登场了。卫青的角色从将军变换为统帅,这一战,算是失败了,说明卫青对自己的角色并不适应。

    从匈奴来说,用分散机动的小股骑兵,分而歼之,有效地破解了汉朝的此次战略攻势。

    这说明对于强调机动灵活的骑兵兵种来说,不适合像步兵一样,大军龟集一处,以图寻求敌军主力,进行大兵团作战,分散机动的独立作战才是正道。

    此战告诉武帝,要想寻求匈奴主力决战,必须进行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以前那种依托后方的浅纵深作战方式必须改变。

    此战对匈奴而言,也是一次警告,这意味着汉匈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攻守发生了根本转折,匈奴首次感受到了汉朝的强大和自己的渺小。故而最终采纳了赵信的建议,远迁漠北。

    此战的亮点是霍去病的华丽登场。虽然只是八百骑的出击,但霍去病将骑兵机动灵活、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的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霍去病第三、四次:

    两年之后,武帝发起了对河西走廊的战役。主将霍去病,此次战役规模不大,所将部队人数为万骑,作战方面是河西走廊。目的有三:一为试验霍去病的作战指挥能力;二为验证远离后方的大纵深作战的可行性;三为打通西域通道,彻底解决匈奴对西部威胁和骚扰。

    两次作战,霍去病完美地实现了武帝的战略构想,为武帝开疆拓土立下了真正的汗马功劳。

    卫青第七次,霍去病第六次:

    距离第六次出塞,整整四年,应该是在筹款,筹粮,养马,为决战进行物质准备。

    期间,打通了河西走廊,斩断了匈奴对西域的控制,两年之后,汉匈的决战时刻真正来临。

    此次决战,作战部队达到10万之众,后勤数十万之众。此战充分汲取了第六次出塞的教训,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各领五万骑兵。

    此战霍去病一如既往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卫青也在四年的痛定思痛中,汲取教训,掌握到了远离后方的大纵深机动作战。各将五万骑,深入大漠,寻求主力决战。

    从作战安排看,武帝很显然对卫青的远离后方的大纵深机动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故而安排霍去病当单于。

    战场瞬息万变,卫青毕竟一代名将,关键时刻,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与单于主力决战的任务,并悉烧赵信馀粟以归,使匈奴元气大伤。

    只是此战,还残留了卫青以往作战的特点,即,灵活机动不够,对骑兵远离后方的机动作战的指挥作战还有些生疏。这大概是卫青不得封的主要原因,并不全归因于限制外戚的权力。

    霍去病最终封狠居胥,对匈奴有生力量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是霍去病以及校尉全部获封的原因。

    这一战,在指挥编制上,卫、霍作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霍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这说明霍去病真正掌握了骑兵的奥妙,而卫青还带有农耕社会步兵作战指挥的特点。

    这同样说明,即使如卫青一代名将,仍然无法脱离自身的局限,无法摆脱农耕社会对其用兵思想的影响。如李广辈,至对匈奴作战时,已经渡过了大半生了,根本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新军事变革,对骑兵这个新型的兵种,李广辈缺乏对骑兵作战指挥新的军事理论和能力,或者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新军事理论的威力,但限于自身的识见和能力,无法改变以适应新军事革命。同卫青相比,也说明李广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是差了很多,只有勇武而已。

    总结

    七出匈奴,历时11年,耗尽了文景累积下的国库,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为西汉王朝埋下了定时炸弹。仅仅11年,就将四代积蓄的国力挥霍一空,可见战争之害,也可见武帝作为掌舵人的治国水平。

    对武帝:11年的汉匈战争,武帝的军事战略艺术是值得称道的。战略安排得当,有缓有急,从试探匈奴虚实到经营河南地,取得对阴山以南的控制权,从出击河西走廊到最终与匈奴决战,战略安排环环相扣。

    武帝选将用人十分谨慎,并且很会培养将领,从万骑到三万骑,再到五骑,从小规模试探性进攻,到最后的决战。李广、公孙贺、公孙敖、韩安国、李息、张次公等,都曾走入武帝的视野,以作为对匈作战的统帅。其中,从常理人情度之,武帝对李广的期望应该是最大,毕竟,李广世代为将,政治上忠心可靠,又是所有这些备选将领中,实践经验最丰富,特别是骑射战斗的经验,长期战斗在汉匈的前线,自己本身以勇武著称,军中的资历与威望无人可及。可惜,李广最后淡出了武帝的视野,根本的原因是:李广长期受农耕社会步兵作战的影响,不适应远离后方的纵深独立的机动作战,自身也缺乏学习能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以此度之,武帝政治上、军事上的行动,卫、霍从来不是靠着外戚的关系能够上位的,更不是天幸,都是精确计算之后的结果。李广不封的原因也是优胜劣汰之后的残酷结果,没有半丝的温情可讲。李广到死不明白,司马迁毕竟是史官,也未能明白,但,那些历史上的名将们,大约是明白,比如李靖。

    对匈奴:

    从匈奴多次的略边军事行动看,匈奴并不是汉朝的根本威胁,匈奴只能算是边患,匈奴也没打算与汉朝的主力进行决战以取得对中原的统治权,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但匈奴这种敌意、短视的外交政策,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匈奴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只图眼前之快,或因气候恶化导致生计困难,略边就食,或因一时之怒而报复。但匈奴的军事行动从来没有深入到汉朝的统治中心和腹地。

    之后的游牧民族,似乎一直在寻求与南边的农耕民族的相处之道,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原的大好河山。

    这再一次说明,好战必亡的道理,这对武帝同样适用。

    关键词(Tags): #读史通宝推:nvda,林风清逸,玉垒关2,小书童,二十年后,all4fun,柴门夜归,朱红明,履虎尾,夏至欧锦,褐色的火车,我来也,崇山彩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卫霍打外蒙和甘肃和李广利打吉尔吉斯坦,难度能一样吗?
    • 家园 据说强秦对匈奴,秦兵可以一卒当五,到了汉之后每况愈下。

      是中原文明的冶炼技术、兵工技术传入北方异族之后,游牧民族的武力逐渐追上汉族,于是才有异族入侵中原的可能。

      唐,匈奴与汉族打个有来有往。

      到了弱宋,统治阶级得国不正,靠削弱国家的军事能力维稳,于是乎有了蒙古灭宋。

      打铁还要自身硬。

      自身当然要硬,但你跟不上时代,别人更硬的时候,你就悲剧了。

      这就是大清蛮族的悲剧。

    • 家园 乱猜卫青漠北之战

        夜深人静,不免遐想。刚好又重读卫青传,不免乱猜一下卫青军事生涯的经典之战: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霍的战果明显较卫青多,武帝的赏赐也侧重于霍去病,对卫青非常刻薄,甚至连下属都不得封,不仅仅是限制外戚。

        个人意见,限制外戚势力应该不是武帝此次行为的主要原因,卫霍一家,捧霍仍然无助于在政治上限制卫家外戚势力膨胀。更重要的原因是:武帝对卫青指挥的漠北之战的战果不满意。

        总结起来,卫青的漠北之战的不足之处是: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或者半歼灭战。未能全歼单于主力,甚至或斩或俘单于,以绝匈奴之患。这与霍去病打大歼灭战的战果比起来,的确逊色不少。纵观卫青七出塞的战绩,像霍去病一样的歼灭战,的确少有。

        此战卫青实际投入的兵力,最大数为3.5万,最有可能只在3万。单于的兵力,显然要远高于此数,并且以逸待劳,优势相当大。考虑到与霍去病作战的左贤王部及霍去病卤获的数量,参考卫青捕首近2万,推测单于兵力约为5万。

        卫青从定襄出发,5万骑,以及数目不详的后勤保障部队。

        在获知匈奴单于主力位置时,又与李广、赵食其分兵。一般推测,之前,一路上应该也发生了零星战斗,根据入塞时马匹不足三万,合理推测,此时卫青军团应该有一定战斗和行军减员,兵力约为4.5万。

        考虑到要与李、赵分兵,如果要达成战役上分进合击之效,李赵部应不少于1万人,加之李广本部,李赵部的兵力约为1万到1.5万。

        卫青本部兵力约为3万到3.5万。考虑到要远渡沙漠,减员起码0.5万,在接敌时,卫青本部兵力约为2.5万到3万。也就是说,卫青是以最多3万劳师对阵匈奴最精锐的单于本部5万。此战有兵家的两大忌:一是劳师以远,二是以少当多。可以说,卫青属于未战先败,胜算很小,和霍去病的作战完全不同。

        卫青的作战部署是这样的:以武钢车自环为营,出动5000骑兵吸引单于注意力,同时也是以攻为守,为自己下一步调整兵力部署争取时间。甚至有可能将后勤和随军的步兵也编入了作战部队,将整个作战兵力提高到4万到5万,这些兵力主要起防守的作用。

        单于的对策是出动1万骑兵对攻,主力并没有投入战场。

        到日暮飞沙时,两军混战,有如林彪和廖耀湘的辽沈一样,建制都打乱了。

        此时,卫青的应对是神来之笔:如林彪一样,抓住战机,以乱打乱。并再次分兵,两翼包抄。要想达成合围的战术构想,两翼兵力不能太少,起码各5000骑兵。留守大本营的兵力约有1万到2万,算是整个战役的总预备队。

        兵力的不足,导致单于能够冒汉围遁走。最后的战果就只有斩首万九千余,和霍去病的“卤获七万四百四十三级”相比,的确逊色太多。并且,卫青没抓住一个高级人员。

        此一战,估计卫青军团的骑兵损失十之七八。入塞马匹不足三万,其中10万为骑兵,四万为私马后勤。私马绝大部分都损失了,而卫霍两军加起来,估计骑兵数最多2万,卫青能够带回来1万骑兵已是极限。

        此一战,卫青的对手,匈奴单于太不给力,以逸待劳,又在兵力上远远优于对手,最后选择了自乱阵脚,丢下自己的大部队,冒汉围遁走。以此看,单于缺乏大兵团指挥的能力。后期匈奴常能集中几万骑兵与汉军对阵,应该是改进了。

        另外,如果李赵部能够及时赶到战场,恐怕也是匈奴单于“无地逃”。但千里行军,要及时汇合,非常考验李赵二位的军事才能。考虑到李赵二位以往的规律,恐怕卫青也没抱多大希望。

        个人认为,卫青此次作战的首功可能是武钢车,不然,以如此悬殊的兵力和不利环境,要战胜单于,相当困难。

        汉匈时期的骑兵作战,弓驽是主战兵器。驽是对骑兵最具威胁的高技术武器。考虑到秦始皇时期发达的各种名目的驽,汉应该继承了此一技术,更加发扬光大。因此,对于武钢车,个人揣测,由于战国时期的战车作战形式已经逐渐淘汰,并且不适应对匈的远程作战,但又没有完全从战场上消失,因此,有理由相信,汉军有可能将过去的战车加以改良,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或者步兵战车。大概的功能是,既作行军时运兵、运粮车(可能汉军远涉千里而不疲,得益于此车),又当宿营时的堡垒。上面应该装备有汉当时最先进的远射程连弩,相当于现代的轻重机枪,车与车之间应该有可以相互连接且可以加固的装置,就像庞统给曹操献的连环计,战时可以拼接成类似城墙的移动屏障。否则,武钢车自环为营不可能抵御匈奴强大的骑兵冲击,也无法对骑兵造成巨大杀伤。

        可惜,此次作战,在武帝眼里不怎么样,评价很低,这也符合武帝一贯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但历代兵家予卫青以很高的评价,追随卫青的将军们对卫青的战役指挥艺术也是称道的,不然,司马迁不可能将此战写的如此详细,必定是当时的精彩战例,时人津津乐道,就像现在,时不时就要讨论并赞美一番粟裕的孟良崮战役。

        

      • 家园 如果更阴谋论一点

        李广真的是无意中迷路吗?如果只是迷路,他老兄以前干嘛不自杀?或者实际上他不过是要卫青来一次大败?只不过没料到卫青没败。结果只好自杀了事。

        这个阴谋结果在李陵身上重演一次。不过这次李陵是受害者罢了。

        通宝推:林风清逸,
        • 家园 关键战役没赶上,李广愤懑很正常

          对李广来说,他确实有自杀的理由:

          国家大战,与单于对决,军人一生之荣耀,而且很有可能没有下次了,自己却没赶上,一可怒。

          主力奋战,损伤严重,自己带着生力军却没赶上,看到战后伤兵满营的状态,二可怒。

          敌军高层全数逃脱,我军失去战力,自己带着生力军一无所获,三可怒。

          三怒之下,更加以失期之罪难逃,主力众人或嫌其误事,四可怒。

          勇武之人不幸有避战之实,五可怒。

          有此五怒,足杀李广。

        • 家园 你也知道李广迷路不止一次了

          那他以前是真迷路假迷路,又是想坑谁呢。

          • 家园 他以前不就给这么坑过一次?

            张骞那次失期不到是咋回事?

            如果仔细分析汉武手下的山头。可以很明显得发现李广等属于军中世代为将老山头。而卫、霍、张、李等属于汉武提拔的少壮派。而到后来还牵扯到谁属于皇帝势力,谁属于太子势力。

            • 家园 你看看李广的经历

              李广以前多次犯死罪,不但都以金钱赎免为庶民,而且以后再有事情反复被起用。张骞失期不至那次,一样被处理,死罪赎免,爵位被剥夺,和李广最严厉的时候一样。但日后仍然启用做了大行(外交部长)。汉武帝实际上是板子举得高,屁股打得轻,这是第一。

              张骞迟到导致李广危急这次,张骞死罪赎免,李广仅仅是战绩不佳没有封赏。而且张骞迟到导致李广情势危急,但最后张骞还是到达了避免李广更大损失。张骞想坑李广,直接坐视即可,有必要去救援吗,这是第二。

              第三,李广真想按照张骞的路数坑人,他自己经历过,只要卫青不大败他的罪责就会比卫青重。如果李广真想靠这个坑卫青,除非他认定卫青是没他就要打大败仗的废物,否则是坑自己。这个时候不会有人这么小看卫青了。

              • 家园 以当时五部的传统,李广带走了五分之二的兵力

                以当时五部的传统,李广带走了五分之二的兵力,卫青确实有倒霉的可能。

                最有利的事情应该是卫青啃骨头、李广捡漏,但是现实是卫青啃骨头吃肉,李广毛都没有捞到一根。

              • 家园 李广的自杀,源于绝望。不过李广的方向感确实差劲。好像

                《兄弟连》里那个傻13上尉连长。

      • 家园 卫青打得还是中规中矩的

        首先,卫青的参战兵力应该是很多的。骑兵,出塞时是5万,另有超过十万的辎重部队。作战时出现了武刚车,说明卫青的军队是混编的,里面有步兵,也就是5万骑兵加上数万步兵的混成兵团。李广的偏师最多一万。这样,卫青参战的兵力远多于4万。从总兵力上看,应该并不比匈奴主力少多少。

        至于匈奴单于逃走,这也很正常。两军正面交锋状态下,匈奴发挥不利则走的特长,跑路,是很正常的是。霍去病过去给人家一窝端一般是通过突袭实现的。

        卫青战果不如霍去病,主要是霍去病是完全像游牧民族那样作战,将辎重部队抛在后面,轻骑深入突击。而卫青的行军速度肯定不如纯骑兵部队,这样,匈奴人想避开他就容易得多。除了主力决战之外,不容易主动捕获匈奴的大部队或者部众。

        另外汉军的损失应该没有那么大。马匹损失很大是因为作战以及行军都要依靠马匹,损耗会比较大。但是人员的损失与马匹相比未必有1对1的关系。再一点,汉朝会计算敌我伤亡比的,匈奴损失不到2万,那么卫青这一路的总损失一定低于这个数字,否则是会受处罚的。

        • 家园 还是非常出色的,尤其是战役指挥炉火纯青

          卫青兵团不可能出现战斗性质的步兵兵种。

          我推测的具体兵力,实指骑兵部队,在对匈奴作战中,在对漠北决战这样的歼灭性战役中,步兵几可忽略。

          参照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习惯,卫、霍部队中的步兵,基本上是辅助性的,属于后勤兵性质,卫青应该是临时将这些步兵编成,利用武钢车防御,但战斗力有限。

          所以,李广那支分兵的奇兵,就显得尤为重要。李广如果能及时进入战场,肯定是大功一件,封侯也是分分钟钟的事儿!可惜,仗打完了,李广老人家还在漠南转悠,路上还能碰着卫青凯旋之军。

          这样来看,李广此次失道,战后追究责任,会比较大!相当于什么了?相当于孟良崮战役,王必成纵队不能及时占领垛庄,堵住张灵甫的退路,让张灵甫给跑了。

          • 家园 同意,步兵应该是活动补给站

            步兵就是运输队,遇敌就以武钢车围寨,同时以狼烟召唤骑兵回援。这样骑兵就可以以此为根据地深入漠北。这实质上和游牧以牛羊为根据地异曲同工,只是机动性差,无法化整为零,主力位置容易暴露。这个我想是卫青战果小的根本原因。

            而霍去病的战法,个人猜测是“因资于敌”,完全抛弃补给,专门盯着匈奴的羊群,守“羊”待匈奴。这样,匈奴要么被诱杀,要么活活饿死。主动寻求决战的就变成匈奴了,偏偏决战又打不过,于是横竖都是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