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共:💬4633 🌺35911 🌵290 新:
主题内有 1 候选回复 花/囧确定,群落成员优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种做法在松散的部落联盟做得到

              这种做法在松散的部落联盟做得到,要一致对外,就大家拿起武器一致对外,谁厉害就听谁的,没有对外战争,大家就放下武器,自己务农去!谁也不服谁,感觉欧洲中世纪的电影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起码领导人没有脱离基础,变成肉食者鄙的一类。

              不过随着大一统,管理变得更专业,或者说分工的需要,这种始终保持底层的做法,好像真的不太现实。

              如果非要说接地气,那么美帝的旋转门,好像靠谱点,但是另外的问题就是资本的围猎,扶持自己的代言人,怎么办!

              最后结局一样是脱离人民!

              问题的本身就是人类自己的问题,自己打败自己,自己革命自己,几无可能!

              必须经历外来力量血与火的洗礼,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如果看动物世界,看植物的生存之战,那么对社会的事情,一点都不必要悲伤,人终归还是一种动物,一种生物!

              • 家园 黄金家族还是要讲的,蒙古兀良哈部速不台

                毕竟蒙古还是走向了近亲提拔,最终百多年就被灭了。

                速不台(传统蒙文:ᠰᠥᠪᠡᠭᠡᠳᠡᠢ,西里尔蒙古文:Сүбээдэй,英文:Subedei [36]或Subebedei [35],意为“有翅膀” [43];1176年-1248年),又译雪不台、速别台、速别额台等,蒙古兀良哈部人,大蒙古国杰出的军事统帅,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朵儿边·那孩思(即四獒)”之一 [24]。

                速不台早年投靠铁木真,辅佐其统一诸部,常任先锋,以骁勇善战著称,享有“把阿秃儿(意为勇士巴图尔巴特尔)”的称号 [26]。蒙古建国时,封千户长,为十大功臣之一。元太祖六年(1211年)起随军进攻金朝。太祖十四年(1219年),参与蒙古第一次西征。后奉命与哲别穷追花剌子模苏丹摩诃末,横扫波斯、高加索地区,并在迦勒迦河之战中击溃罗斯、钦察(前)联军。后随征西夏。元太宗二年(1230年)起参与灭金战争,率军破汴京。

                太宗六年(1235年)至太宗十三年(1242年),在宗王拔都的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中担任前锋,于赛约河之战大破匈牙利军。此次西征令大蒙古国版图扩展至俄罗斯一带(后成立金帐汗国的后钦察汗国)。

                窝阔台汗死后与西征军返回蒙古。贵由汗即位后回驻秃剌河,于元定宗三年(1248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获赠效忠宣力佐命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河南王,谥号“忠定”(一作“忠武”) [8-9]。

                速不台一生征战数十年,其足迹所及,西达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南抵汴京,被认为是古代世界征战范围最广的将领 [23]。他与其子兀良合台、孙阿术均为蒙古(元朝)的重要将领。

            • 家园 以群众路线之名脱离群众

              所有这些都是提拔,而不是选举或推举,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领导人的个人意志,而不是群众的共同意志。

            • 家园 主观性太多,客观性太少的选拔方式,最终都是灾难

              主席要尝试的方向其实不错的,但是使用的方式,还是缺乏客观性的硬指标,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效果恐怕也不是很理想。

              无产阶级要掌握国家机器,如何选拔人才,这是一个很艰巨的难题。非常难,革命时期选拔其实就是生与死的考验,选拔指标杠杠的好用。建设时期呢?如果我们保持继续革命,直到全世界都实现无产阶级统治之后的建设时期,该如何选拔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这个还是缺乏共识,缺乏经验啊。

              通宝推:青青的蓝,
              • 家园 你是否认为王金友的建设上旺村不是高级技能?

                但是使用的方式,还是缺乏客观性的硬指标,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效果恐怕也不是很理想。

                如何从陈永贵王金友们的上位理解你这个标准?

                在绍兴南部山区

                连绵起伏的山峦间

                有一个看似普通却不平凡的小山村

                它是当年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曾有86个国家的元首和领导人踏足过这片土地

                它就是“江南大寨”——红山公社上旺大队

                正是如今的越城区富盛镇上旺村

                1958年

                当时还是贫困村的上旺村村民们

                在老支书王金友的带领下

                创造了“八把山锄创大业”的奇迹:

                在人均只有2分2厘水田的穷山沟里

                兴水利,造粮田,开荒坡

                建茶园,育山林,办工厂

                把荒山丘陵改造成“层层梯茶绕山转”的优质茶园

                逐步走上

                以茶叶生产为主,农、林、牧、工

                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成为当时全省农业战线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享誉大江南北

                在亿万农民还在为温饱困扰的岁月里

                上旺大队实现了

                户户住上集体新楼房、免费使用自来水、免费入学

                集体存款达到72万元

                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那段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

                如今,在绍兴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上旺精神”

                仍然激励着一代代人

                https://travel.sohu.com/a/462609960_100188361有视频

                今天上旺村怎么样不好说,但是上旺村肯定是毛时代的新农村,而且是今天的宣传不得不承认的新农村榜样。

                上旺,以前叫上王。曾有:“四周环山一条溪,荒山秃林无粮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打油诗形容上旺。封建社会被当地称为过路凉亭苦上王。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年代后期,在当地村民王金友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勤劳致富,终于把穷山恶水改造成“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新农村,当时村民想把这个兴旺的事业长留,就把“王”字改成了“旺”,寓意兴旺!

                五十年代后期,上旺村民在王金友的带领下,以“八把山锄创大业”的精神,治理穷山恶水,改溪造田,开荒种茶,改造环境,村庄发生巨变,经济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那时人们在“王”字边加了个“日”字,意使其更加兴旺。六七十年代,上旺人拆旧建新,移房造田,植树造林,成为以茶叶生产为主,粮、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新上旺,多次受省委、省政府表彰。七十年代末,创办了上旺丝织厂、茶叶精制厂等企业,开始从农业逐渐向工业之路发展,受到国务院嘉奖,称之为“青山绿水好地方,山上是银行,平川是粮仓”的时代新农村。王金友,这个传奇性的人物只是上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曾以村(当年叫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先后出席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他前后担任了省、地、县的不少职务。

                虽然官做大了,但他参加劳动的传统却始终不丢。

                当年在参加完“中共九大”回来,下车后,走了20多里路,没有休息,就同社员们一起干活,边劳动边宣传“九大”精神。

                这真是工作开会,开会工作,两不耽误。

                据说到现在白发苍苍了,还在田间山头转。他不但勤劳还节俭,他总是戴着乌毡帽,身穿对襟袄,一副农民相。

                在1969年要去参加“九大”,还是这副打扮。有人曾提醒他说:“你是去北京开会,怎么还是这副农民打扮?”他却笑笑说:“我是个农民,就得像个农民嘛!”后来村里条件好了,有些人想摆阔气,讲排场,曾对他说:“现在上旺名气大了,参观的人多啦,大队得造个漂亮的大礼堂、招待所才行!” 而他却说:“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还得勤俭节约,否则就会败家!”

                他在这些虚面上不舍得花钱,但是在为人们的生活上却又无比的慷慨。在1968年到1970年的三年中,上旺大队统一规划,集体出资,先后共建二层楼房13幢,每幢10间,按人口多少分配给社员免费居住。

                至1972年,新建社员住房达到200多间,有80户社员率先住进新楼房。

                1979年,上旺村率先实行老年社员退休制度,对60岁以上男社员每月发养老金12元,55岁以上女社员每月发10元,并随集体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养老金数额。那个年代那是不得了的事。

                1981年6月,红山公社上旺大队建成全县农村第一座电视转播台。

                当年王金友带着15个人,而且这15个人中,最老有72岁,最小只有13岁,还有8把破锄头,让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当时富有美丽的模范村!让村民在当时都住上排屋!让近百万名省内外干部群众到上旺参观学习,让8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莅临上旺考察访问!这样的事迹与国与民都是有贡献的,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尤其是当年开始的时候,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牢牢在当地村民的心里扎根,觉得上旺自古这样,穷了几百几千年了,怎么可能改变,于是没有多少人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金友一马当先,立誓一定要改改这个陈旧顽固的思想!在现在有多少人其实还是这样,话说得超前,事办得落后,懦夫懒汉思想还是存在!有句话说的好:苦不苦,想想革命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位老前辈的带领上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真的让人钦佩!想想当年15个人只要8把锄头开始,后来带领村民,用三年时间硬生生的开出荒地560亩。这样的意志与决心,真是个传奇了!《愚公移山》只是神话,南泥湾是当时革命需要,可以说是屯田制的延续,说白了,就是命令式的执行。而王金友却基本上是一人之力,说服村民,以小成大,慢慢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以实际行动完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业!这对我们现在创业人士是一种鞭策与鼓舞。

                现在在绍兴只要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尤其是当年的知识青年,基本都知道上旺。想想当年,上旺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荣耀。时过境迁的今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上旺”这个名字。这是谁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深思吗?

                1958年,在贯彻总路线的同时,毛主席又作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全国人民奋起响应,也为上旺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1958年至1963年,是上旺艰苦创业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创业的主题是开荒种茶。

                勤劳勇敢的上旺人,用“八把山锄闹革命”的精神,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征服了11座山头,把原来岩石裸露、乱石成堆、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片片绿色茶园

                人们把这一阶段上旺的可喜变化概述为“八把山锄创大业”。

                上旺人的艰苦创业“癞头山上摘新茶,苦上旺变了样”的事迹,一下子轰动了当时整个绍兴县,人们奔走相告,小山村顿时热闹非凡。后来上旺村,又走出了绍兴县,在全国也有了很大的影响,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从此,“农业学大寨,江南学上旺”的口号也响彻了整个中国。华国锋、陈永贵都来上旺参观考察。陈永贵称赞它是“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如今上旺的代表性景点是梯田、“十三排”和地下水库等。梯田是当年上旺人战天斗地的产物,村中有一块碑记,写着:上旺原属贫困山村,从1958年起,上旺大队党支部书记王金友带领群众用“八把锄头创大业”的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将穷山恶水、贫荒之地发展成为“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的富裕之地,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八把山锄”是上旺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象征。

            • 家园 按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和功劳,按业绩授薪,很公平。同时也在

              贯彻不分职业高低,人人都是主人翁和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理念。

              • 家园 关键就是某些人在混淆业绩,比如王思聪们的功劳

                呵呵呵呵,这里面有的是歧视和等级制度,嘿嘿嘿。

                另外补充一下,大寨精神,不是大家都修建梯田,而是根据实际战天斗地,比如华西村没有修建梯田,比如上旺村作为南方农村也没有盲目复制大寨梯田。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和特殊性,只有抓住了这种因地制宜本质的大队书记才是好样的人才。

                某些人就是在内心瞧不起陈永贵们,嘿嘿嘿。

                点看全图

            • 家园 学而优则仕和优则仕是两回事

              某河友则是故意混淆。

              审度河友说劳动最光荣,其实很多河友根本看不上,尤其是体力劳动,他们天生认为体力劳动是耻辱的。

              而毛主席这种安排,则是明显考虑了这一点,没问题,他们也是有一些脱离基层,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比改开的精英模式必然更贴近群众和了解群众,其实某些河友后面是瞧不起这种水平的基层代表。

              我瞧不起改开的所谓农民工代表是因为他们已经身居高位,不在基层了,编都编不像。这种新闻比比皆是,才有了改开的荒唐建言,浪费为人民说话的机会。精英是不可靠不可信的,他们或者自私自利或者为之妥协。

              当然了,陈永贵和吴桂贤也妥协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到他们的抗争。

              怀仁堂之后的长时间会议,实际上看得出来,阻碍主要是他俩,因为,他们在后来被清算了嘛!!!

              这些对于官僚体系的压力绝对不是今天反腐可以做到的!!!

              通宝推:偶卖糕的,
            • 家园 推荐最新的主席年鉴

              这是目前最全本的太祖实录 ,已经有人在整理以往没披露的内容

              通宝推:渔人出海,田雨,东山之石,湘江北去,方平,
              • 家园 2023版年谱只是之前的两版年谱觉得合订而已

                2023年年谱版本,其实就是1993年版的建国前的年谱,和2013年版的建国后年谱作了一次简单合订,重编了卷目——从1--9卷,而不是此前的建国前上、中、下三卷和建国后的1--6卷。

                这是2023年版年谱下载链接,以供河友参考: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Mo8fwHzLJG65csB__OK_w 提取码: 839d

                1993年版和2013年版的建国前年谱第608页,就存在着没有忠实引述原文的bug。该页关于1936年11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与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往来文电的引述,毛、周来电基本上是完整引述的,用的是直接引语。而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回电,则是照抄的《徐向前回忆录》的陈述,用的是间接引证。而且,这个间接引语,并没有忠实引用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回电的原文。对照原电原文,该引述没有反映出原电的意图。

                其中,1993年、2013年(第608页)、迄至2023年版(第607页)的《毛泽东年谱》关于1936年11月12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复中央军委电的引述是这样的: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黄河东岸已被敌人封锁,东返同西进比较困难更大,下决心西进。十二日复电中央:我们计划;第二步进占甘州、肃州,争取年前接通新疆。

                但该份电报原文,收录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部分》第881~第882页:

                点看全图

                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看过来,看过去,都看不出回忆录陈述的那种意思,比如“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略作休整补充”,比如“争取年前接通新疆”,至于第二步,原电原文是有前提的“如受南敌压迫时,或后路受威胁时……”,回忆录版陈述文字中均无踪影。  

                更重要的,第二步计划中的“主力拟进占甘州、肃州地区,并准备接受新、蒙和远方。更决甘、凉、肃、永、民创立根据地,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州”这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无影无踪了!  

                还有,“争取年前接通新疆”一句,没得来由,原电原文根本就没有表现出这个意图,完全是无中生有!这个,可是犯了史家之大忌啊!

                这么一个bug都存在了30年,就别在说“目前最全本”这种话了。

                我认为,别说是毛主席的年谱,就是任何一个领导人的年谱,引述电文一定要引述原文,不要引述回忆文字。既然是中央文献研究室更应该要拿文献说话,以档案文献为据。档案文献在历史考据中具有第一权重的地位,毕竟在伟人诞辰纪念年修订编纂伟人年谱这种不是发除夕夜朋友圈文案可以随便简单一点。😅

                即使有问题,也要把问题说清楚道明白,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如果回忆文字与档案文献不洽,那么究竟是怎么个不洽,不洽之责在何处,应该给读者和引证者一个清晰的交代,这既是对自己和年谱负责,也是对传主和档案负责,更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本来我最近因为已回乡过年人在内地,所以打算潜水了。但是看到葡萄兄提了《毛泽东年谱》,于是就手痒了。)

                看来flag不要轻易立,不然就是用来打破的。😂

                通宝推:ccceee,落木千山,偶卖糕的,青青的蓝,80后30,
                • 家园 我的做法是引用考证外文出处,比如日文版毛泽东论文集之类,然后

                  跟国内“原文”对比。——再发现,很多“原文”其实是引用文——有些真相,想掩耳盗铃耍小聪明是过不了关的。

                • 家园 2023版可不是简单的合订

                  2023年年谱版本,其实就是1993年版的建国前的年谱,和2013年版的建国后年谱作了一次简单合订,重编了卷目——从1--9卷,而不是此前的建国前上、中、下三卷和建国后的1--6卷。

                  《毛泽东年谱(1893-1949)》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002年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3卷,全书139万字。《毛泽东年谱(1949-1976)》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22日起在全中国发行,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

                  新修订的《年谱》全书437万字,注释条目共4300多条、近30万字,是全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见2023年版并非前面2个版本9卷的简单合订。

                  根据编者所述, 2023年12月出版的九卷本《毛泽东年谱》在9月13日条目中,增加一条亲历者亲历现场目睹林彪机毁人亡情况的注释,即:“当时中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许文益在《历史赋予我的一项特殊使命——视察林彪机毁人亡现场和对外交涉》一文中说:‘飞机着陆点以南约30米长的草皮被机腹擦光,西侧平行处,是右机翼划出的深约20厘米的一道槽沟。再往南,擦地痕迹消失了,进入燃烧区,飞机碎片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面越来越广。’又说:‘1972年5月,中央专案组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飞机坠毁原因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飞机是有操纵地进行野外降落没有成功而破碎烧毁。’‘首先,降落场地是经过选择的。’‘其次,飞行员作了野外降落的准备。’‘再次,机上人员似都做了降落的准备。每具尸体腕上都无表,脚上没有鞋子,这是迫降前为避免冲撞扭伤而作的准备。’”这样就用确凿的事实,说明林彪等乘坐的三叉戟飞机是在着陆后燃烧的。

                  这也证明了2023年版是修订,而不是简单的合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