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遥看清明时节的毛热邓冷 -- karman

共:💬629 🌺4375 🌵2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逃生训练再多样,也及不上对安全生产的每人心里那根弦

              那个挪威海难新闻我九十年代时在书中看到,记忆深刻,到今天还能有大致印象。

              这次海难当然是设计问题----钻一个小眼挂监视设备,能导致承重机构的解体,这绝对说不过去。

              事发后挪威自己拼了老命救人,英国等周边国家都派飞机去救援,实际上没救上多少。

              大部分人都在平台内部,很多人还在一起看电影,伴随巨大的钢铁大厦迅速沉入海底。

              记得当时有狂风海浪,但天气良好,这些人也游不出来。

              安全生产,时刻防范,每个人爱岗敬业,抵制官僚主义的麻木不仁----这可不容易。

              即使每每有大灾难降临了来提醒,三年两年后,事故仍然接连产生。

              挪威海洋石油开采的历史就是如此。

              这本是个高危行业。

              981号有很多第一,现在又被越南骚扰,实在是危机重重。

              但我相信,寄托全国人民希望的能源突破口,一定能成功。

              但日后能否长久安全呢?

              还在于石油人的安全责任心。

              ----至少多带点强力双面胶,想必挪威海难的模式能避免其一罢。

            • 家园 斯伦贝谢?前年有个哥们进去了

              然后被打发到西伯利亚无人区,寂寞是寂寞,有钱都买不到东西,于是储蓄飞涨。

          • 家园 康世恩:南海石油梦,中国在西沙的第一口油井是如何打下的

            中越西沙海战发生同时 中国在南海打下3千米深井

            2014年06月09日 11:57

            瞭望东方周刊

              康世恩:南海石油梦

              中国在西沙的第一口油井是如何打下的

              在这个提前炙热起来的夏天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老人们有些振奋。

              因为那个叫做康世恩的人,关于中国海洋和能源的梦想,正在实现。

              以国务院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的身份,他曾是他们的领导者,并被称为“中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在革命者生涯中,他还曾是晋县绥雁门军区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

              1949年之后,康世恩作为一位指挥员,领导了为共和国能源工业奠基的“十大石油会战”,催生了大庆、胜利、辽河这些中国最有名的油田。

              而在他的传记和回忆录中,关于南海、西沙第一口油田、进军海洋石油的部分,大多被作为一个章节。

              “康世恩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石油工业部原副部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总经理秦文彩对《瞭望东方周刊》如是说。

              这家大型国企,亦是在康世恩的推动下呱呱落地,承担起开发中国海洋石油的使命。

              这是一个横跨30余年的个人、企业与国家之梦。

              海上也会有油吗

              秦文彩说,关于康世恩和石油的故事,要从玉门说起。

              1949年,伴随着解放军进军大西北的号角,康世恩所在的西北野战军进抵玉门,他成为接收玉门油矿的军事总代表。

              3年后,时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的康世恩起草了他对于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关于调拨一个建制师担任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展石油工业基本建设任务的报告》。

              这份报告的最终签发者是毛泽东。随后,中国第一个“石油师”成立。

              未几,康世恩就成为当时中国石油管理机构的总负责人——石油管理总局局长。

              一天下班,当时在石油管理总局工作的李国玉走出位于北京北海西畔的办公室,看见一群人在围观篮球场打篮球。

              有人指着场子里那个戴眼镜、跑得挺快的人告诉李国玉,这就是新来的局长康世恩。

              李国玉回忆,他“投进去就哈哈大笑,投不进去就紧张地跑来跑去”。

              作为康世恩的部下,李国玉后来曾担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副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资源局局长。

              如今,这位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准备出版一本书,以纪念康世恩,以及他们共同走过的中国石油开发的艰辛之路。

              那时,和苏联专家们一起四处找油。从北京出发去西北前,康世恩特意找国家民委开了介绍信,并购买了两个景泰蓝花瓶,用于拜访当地少数民族首领。

              根据勘探结果,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5个地区存在若干大油田,轰轰烈烈的石油会战由此拉开。

              在1960年的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会战领导小组副组长康世恩见证了“铁人”王进喜被树立为会战的第一个劳动模范。

              3年后,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返。此后,康世恩挥师南下,胜利、大港、辽河等石油基地先后崛起。

              而中国还有广阔的海疆,海上也会有油吗?这个问号,一直随着康世恩走上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的岗位,直至国务院副总理。

              “资料井”

              在秦文彩、李国玉等人的记忆中,当时苏联专家的结论是:中国南海可能是波斯湾和墨西哥湾之外的另一个“油极”。

              清华大学地质专业出身的康世恩也没有含糊,联系各省、抽调人马开始在南海进行物探作业。

              数十年后,康世恩曾对李国玉说,当年自己带领这个包括苏联专家在内的专家组开展工作时,“忐忑不安”——如果专家组否定了中国的石油前景怎么办?

              他对老部下吐露衷肠:“你能想象到我当时欢喜与不安的复杂心情吗?”

              1964年,中国南海近岸第一口探井—— “莺一井”开钻。康世恩的决心是,一定要在这个叫做莺歌海的地方“抱个金娃娃”!

              秦文彩说,这个战略性计划,后来被叫做“下海找油”。

              那时,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美军机、军舰不断在莺歌海附近游弋。康世恩批准,为钻井平台配备武器,工人们一边钻井、一边训练。

              军人作风,是康世恩留给下属们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开会时,卫士就坐在他对面,面前小桌上放着手枪。

              在这个环境中开会的人们,向身着军装的康世恩汇报工作,而司局长中总有人因工作问题,被他在众目睽睽下严厉批评。

              由于安全威胁,中国第一支南海石油开发队伍最终撤回。

              但,康世恩没有死心。7年后的1971年,毛泽东听说上海人排长队买“的确凉”,生产“的确凉”需要用乙烯,而乙烯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在周恩来的部署下,康世恩主持的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重返南海。

              此时,这片海域的资源争夺已日趋激烈。面对多国勘探船,燃料化学工业部得到的指示是:在南海大陆架开展勘探。

              这第一口井,位于西沙永兴岛。

              康世恩说,永兴岛是大平台,上去打一钻,就地取资料搞研究,“永兴岛上的井是资料井,也是研究井。”

              一些老人的回忆录中说,没有哪个石油基地像南海基地那样受到康世恩的重视,从打井、建码头、建基地到干部配备,都亲自过问。

              这位抽烟几乎不停歇的高级官员,经常一根没抽完就续上一根,半天只用一根火柴。

              在烟雾缭绕中的会议室,康世恩可以随时见到他的下属——燃化部规定晚饭后也要上班。康世恩要求,晚上9点以前叫谁谁到。

              1973年6月,燃料化学工业部从中国北方抽调的物探队和钻井队开向南海。

              队伍从天津等地乘火车出发,经湛江乘广州海运局的货轮和南海舰队的登陆艇直奔西沙。

              很多井队职工从未见过大海,晕船很厉害,经过广州湾“鬼门关”时,“有的棒小伙子连黄胆汁都吐出来了”。

              科学家和工人们由海军南海舰队护送。秦文彩说,那是4艘炮艇,边护送边演习,不断变换队形,直抵永兴岛。

              1974年春节前夕,西沙自卫反击战打响。

              几乎是在西沙海战发生的同时,水深55米、井深3071米的“练兵井”——在南海利用引进钻井船打的第一口探井,按康世恩的指示,快速钻进了。

              开放就有前途

              中国人在南海的能源开发,很快遭遇了没技术、没经验的困难。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康世恩决定探寻双边及多边合作的可行性。

              他的想法是,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特别是海洋石油工业,必须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

              获得高层肯定后,康世恩当即告诉秦文彩:“马上写信,邀他个七八家来。”

              李国玉回忆说,1979年4月,已于前一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康世恩找到他说,准备一下到美国去谈判,中国的海洋能源开发,开放就有前途。

              6月初,康世恩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美国。

              对于中美石油谈判,康世恩的原则是——大陆架合作坚持独立自主,从勘探、打井到开采方案,由中方审查决定,并派人监督。

              这种由外商承担风险的合作形式,被秦文彩称为“他始终坚持主权第一”的明证。

              那时,秦文彩以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兼外事局长之职,出任中法海洋石油合作合同双边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

              谈判中他发现,法国人只想提供装备、技术、贷款、专家以及技术服务。在勘探前景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秦文彩急匆匆赶到康世恩家里。

              他记得,那天康世恩正在吃晚饭,得到报告后,反问一句:“日方的谈判是不是也是如此?”

              获悉肯定答复后,康世恩迅速命令,马上打电话召回谈判组,“中止谈判”。

              也就是在这个谈判过程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酝酿成立。原因是外国人希望与公司而不是政府合作。康世恩说,是的,要有个组织。

              1981年4月,康世恩在原石油工业部生产会议上提出,海洋石油对外开放要成立一个公司,按章程办事—— “总公司要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国际性公司。”

              秦文彩说,那时康世恩同意了他的想法:有油就有钱,早出油、早得益,需要拿出海洋石油区块对外招标。

              后来有人说,康世恩与秦文彩“出卖国家利益”。秦文彩说,人们没听到康世恩的另一句话:“要防止(外国人)牟取暴利。”

              秦文彩分别在纪检、宣传等部门作了3次报告,此后“康世恩、秦文彩出卖资源、崇洋媚外”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

              康世恩又让秦文彩去大庆讲了一次。最终,在他的协调下,秦文彩走了48个党政部门。

              1981年初,一场关于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北京论证会开始了。它如今出现在所有关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的著作中。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王府井一栋三层小楼挂牌成立。

              秦文彩说,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业每个重大战略决策,每个重要发展部署,“都是在康世恩同志的亲自关怀、支持、指示下实施的。”

              死也不撒手

              就在中方与数家外国公司就招标问题展开多轮谈判之时,来自301医院检查的结果说,康世恩患了膀胱癌。

              他这时仍在幕后主持谈判:坚守经济界限,低于底线的,哪家公司都不选择。

              1984年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完成第一轮招标,其基本模式沿用至今。

              90年代初,从未被告知病情的康世恩对医生说:“这一次我能战胜肺癌,还能再活10年。”

              医生很奇怪,他怎么知道得了癌症——尽管位置判断不对?“医疗仪器测查的曲线,与地质勘探仪器的曲线没多大区别,是吧?”康世恩说。

            http://d6.sina.com.cn/pfpghc/5be5c7d3abce45c38b87a50fed2e0994.jpg

              在这个乐观老头的目光里,那个遥远的南方的波段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他曾要求,“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要特别注意研究这个区域的天然气。”

              1983年,中美合作的合同区“Y-13-1”构造发现了天然气。

              3年后,中法合作的北部湾“涠10-3”成为中国在南海的第一个投产油田。

              1996年,当时中国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田、位于莺歌海的“崖13-1”建成投产。

              很多人提起,20年前康世恩说:“莺歌海不搞出油气来,死也不撒手!”

              那时,他总说:“南海什么时候才能有我们的一口油井啊!”

              他给中国留下了进军南海能源的第一步,也曾愧疚地对儿子说:“我这一生,只知道工作,到死也没给你留下任何东西。”

              就在“崖13-1投产”前一年,1995年4月21日,康世恩去世。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因呼吸困难气管被切开,只能勉强用笔和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那天上午,他歪歪斜斜地写下了最后一个字——油。

            通宝推:本嘉明,空格,
      • 家园 这篇文章不错

        这篇文章的作者虽然是妹纸,但见识却远在某些男人之上,赞!

      • 家园 侠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 家园 可以这么讲,历史伟人之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

        把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反复和倒退直接定为“不可能”。

        秦始皇死后,六国割据的局面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秦始皇死后六国割据重新出现能看成是大一统的失败吗?我认为不是,至少看一点就够了:六国割据重新出现后这些大小国家的国君基本上都是在反秦战争中出现的实力派,而不是原来六国的国君。。

        同理:

        清帝退位下台后,封建王朝就再也不可能复辟了

        76年以后,人人有别的这种老观念彻底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家园 作者是谁,简介一下嘛
        • 家园 找不到作者的出处

          找不到作者的出处。这里有一篇文章,也是以女子自称写的对毛的认识,但文笔和口吻不同,应该不是同一人所为。

          一个80后女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外链出处

      • 家园 张千帆:年轻人千万别缅怀“文革”

        [URL=]http://star.news.sohu.com/20120507/n342498379.shtml/张千帆:年轻人千万别缅怀“文革”

        [/URL]

        说是环球时报的文章。可是后面对该文的评论就很有意思了,基本是不认同的多。

        搜狐手机网友[搜狐网友]Amoi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毛主席他老人家太伟大了! 来自UC浏览器

        19分钟前 来自手机搜狐网顶一下+1+1(0) | 回复手急眼快961691手急眼快961691[搜狐湖北省武汉市网友]这也算是中国审查制度下的一个副作用吧

        20分钟前 顶一下+1+1(0) | 回复噗嗤笑场883377噗嗤笑场883377[搜狐北京市网友]1tsjcc[搜狐辽宁省铁岭市网友]不要一味的拿毛泽东时代的贫穷说事,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切都是从0开始,短短的20多年时间中国已经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了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发展到了自己能生产汽车、飞机、轮船、大炮、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原油自给自足。(台湾到现在什么也生产不了)有很多高精尖技术还是文革时制造出来的。

        顶一下+1+1(20) | 回复而且还跟两个超级大国都交过手,并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了政治和外交上的胜利,赢得了国家尊严!

        20分钟前 顶一下+1+1(0) | 回复tsjcctsjcc[搜狐辽宁省铁岭市网友]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立场。当前有钱人尤其是钱的来路不明的一群人他们的立场肯定是一致的,广大的劳动人民立场是一致的。

        20分钟前 顶一下+1+1(0) | 回复hotguy6688hotguy6688[搜狐浙江省绍兴市网友]只有“右派”害怕“文革”!

        20分钟前 顶一下+1+1(0) | 回复目光如炬460097目光如炬460097[搜狐吉林省白山市网友]到底是什么人怕文革

        21分钟前 顶一下+1+1(0) | 回复时时有话901956时时有话901956[搜狐网友]文革期间好的东西还是有的,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只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学习好的东西

        22分钟前 顶一下+1+1(0) | 回复搜狐手机网友搜狐手机网友[搜狐网友]张某人一定是个自私自利的人,那年代受过打去击! 来自UC浏览器

        24分钟前 来自手机搜狐网顶一下+1+1(0) | 回复搜狐手机网友搜狐手机网友[搜狐网友]张某人一定是个自私自利的人,那年代受过打去击! 来自UC浏览器

        24分钟前 来自手机搜狐网顶一下+1+1(0) | 回复噗嗤笑场883377噗嗤笑场883377[搜狐北京市网友]不用你忽悠,人民清楚该怀念谁,该唾骂谁

        张千帆,1964年1月生于上海。1984年7月南京大学固体物理学士,1989年12月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1999年8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政府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

        • 家园 杂交稻在文革中艰难落地依靠的是中央领导的支持,而不是文革

          制度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恰恰相反,文革在全国掀起的“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风潮对袁隆平的初期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文革”刚一开始,各种大字报上,袁隆平屡屡被点名批判:“不准贩卖资产阶级反动学说”“打倒白专分子”……

            针对袁隆平的“革命”很快由笔头发展到了实际行动。一天,宣传栏上出现了一张大字报:“彻底砸烂袁隆平资产阶级学说的盆盆钵钵!”

            袁隆平心里“咯噔”一下。他对波诡云谲的“文化大革命”并不上心,心思全在那些“盆盆钵钵”上。

            在安江农校试验园的一个水池边,摆放着袁隆平的60个瓦盆。从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他就在这些瓦盆里开展着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实验。

            袁隆平跑到实验园,眼前的情景让他欲哭无泪:栽种着杂交稻秧苗的瓦盆已经全部被砸碎,试验秧苗也被砸了个稀烂,丢得满地皆是。

            几年的研究成果就此付之东流。袁隆平痛心不已却徒呼奈何。 可就在这一天的晚上,两个学生悄悄地来到了袁隆平的家,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有三盆实验苗被他们事先藏到了学校果园的一条臭水沟里,躲过了这一劫。

          如果放任这股歪风继续肆虐,可能杂交稻永远也无法在神州大地上发芽生根。在危急时刻,是周恩来和华国锋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才使得杂交稻不至于胎死腹中:

          在“文革”尚未结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的重视和支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12月中旬,主管杂交水稻研究的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洪新进京找农业部领导汇报。结果在农业部招待所住了三天,等到的回答都是“领导很忙,请等候”。

            陈洪新心急如焚。见不到农业部领导,他干脆直接上报国务院。陈洪新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南下”干部,曾任郴州地委书记。“文革”中受冲击,降职到当时的农科院任用。凭着自己和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华国锋的战友、同事关系,陈洪新写了一封满满四页的汇报信,信封上写明“华国锋同志亲收”,寄了出去。

            两天后,国务院办公厅的电话打到了招待所陈洪新的房间:下午三点华副总理听汇报。当天下午,一辆小车把陈洪新接进了中南海。

            听完汇报,华国锋当即拍板: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一年冬,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3万亩。

          杂交稻的诞生历经了种种难以言说的磨难和考验,也充满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偶然性,如果袁隆平的学生没有抢救下雄性不育系,如果陈洪新的汇报信没有送达华国锋的手中,后果难以预料,杂交稻可能又要蹉跎好多年。

          动荡喧嚣的文革体制对于依赖稳定研究环境和充足物质保证的科研工作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除了军工系统的技术专家们能保有一片世外桃源,其他领域的学者几乎都被身不由己地卷入斗争漩涡中。如果当时的中国社会能不这么狂热和躁动,能对广大技术工作者多一点宽容和爱护,相信那十年间诞生的类似杂交稻这样的技术成果会更加多一些。

          通宝推:Juventus,金口玉言,
        • 家园 这人经历好奇怪

          89年CMU的博士,虽说不是CMU的主流专业,但也足够在国内外的学术圈或者工业界混了,为什么要花十年时间去德州拿一个政府学的博士?

          反常即妖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