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发轫之人:中国化学家轶事(一) 徐寿 -- 黄河故人

共:💬45 🌺440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进来向各位祖祖祖师爷

        问个好。

        这些名字太熟悉了。

      • 家园 现在至少折合现价300万人民币以上

        1976年去世后,他交纳最后一次党费三万六千元(有过来人吗?大概合现在多少钱?)。

        以前有一个膨胀数据,我记得是100倍,好像还不只.现在至少折合现价300万人民币以上.

        • 家园 【任何折算都是不准确的因为】当年彭浦、江南等大厂

          全厂一个月的工资总额不过是10万元左右。而很多家庭在发工资前一天是没有隔夜钱粮的。

          78年伊丽莎白二世号邮轮环球航行停靠中国,一位日本人在大连天津街文物商店花800元人民币买了一只明朝成化瓷花瓶,前年同样一只花瓶的索斯比拍卖价高达2000千万港币,品相还不如那只。

    • 家园 花~
    • 家园 经验不够,回来再送花

      向中国化学的先驱表示尊敬,向为我们介绍这些前辈的我不是马甲表示感谢。

    • 家园 【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三)任鸿隽

      任鸿隽的故事啊,说起来可就不是一两篇文章的事情了。他科学上的成果比较少,但是组织管理才能却高处甚多。

      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出国留学前他已经是总统府秘书处秘书,那时候他都快30了,出国才从本科读起,而且在这以前他已经留学一次了。

      1920 年任鸿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是庶吉士出身,比陈独秀、康有为、梁启超都高,近代名人也就张骞、张之洞科举起来比他厉害)之聘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不久,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又委任他兼教育部教育司司长。1921 年,他辞 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务,专任教育部司长,1925 年 9 月,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干事长。1938 年 7 月,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 10 月,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邀请,前往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前任庄长恭),不久改任中 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1949 年后,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科联常务委员、 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和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他还出席了开国大典,同样出席的还有杨石先(南开校长,化学家)。

      任鸿隽出身门第煊赫,兄弟四人都是同盟会早期重要会员。袁世凯偷了大总统,他大哥被刘伯承等人公推为知事反袁;他四弟则一怒投井自杀。他二哥曾任同盟会联络员,后来成为任家实业救国的实践者,他二哥的一个儿子是《一只绣花鞋》的原型人物之一。任鸿隽的妻子是中国第一批女硕士之一(1920),他妻子发表白话散文后一年,《狂人日记》才发表。他岳父则是西南大学的创始人,家里古籍数十万本,大家名画数百,竹简上万片,因为太多,有些东西一不留神就送人了。这也和他妻子的祖父有关,人家是晚清翰林出身。任鸿隽家里的确比较富有,给侄子写封家信,都用薛涛笺。

      他和胡适还是相当好的朋友,在国内,康奈尔、哥伦比亚都是校友。

      下面开始八卦了。

      任鸿隽小时候很聪明,考秀才的时候在万余人中排名第三,1908年去了日本,第二年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工大?),在目睹了俞培伦被炸伤后,决定学化学造炸弹。学者化学,文科也没拉下,国学方面,他的老师是章太炎。孙中山没当几天大总统,他可是给孙中山写了不少文章,比如祭明孝陵那一篇。

      任鸿隽的妻子是中国第一批女硕士之一(1920),说陈衡哲可能知道的人少,说莎菲就好办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莎菲(Sophia)

      任鸿隽身边有两位曾经立志不嫁的女人。一位没有成功,变成了他妻子;一位成功了,那是他三姐。莎菲也曾经传出过三角恋的故事,另一角是胡适。但是任鸿隽他们都否认这一点。而莎菲更直言,世上她佩服男子只有二人:其一是她丈夫;其二是先总理周公。

      1910年代,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创刊的《留美学生年报》, 1914年改为《留美学生季报》,按春夏秋冬出刊,内容以评论和创作为主。胡适和任鸿隽先后做过这个刊物的“主笔”,他们既要自己写稿,也要担任编辑工作。(原始版西西河版主?)

      大约是1915年夏,任鸿隽收到一篇给《季报》的文章,题为《来因女士传》,讲的是一位女子办学的故事。任鸿隽读来很有兴味,认定作者莎菲很有小说天才。同年秋天,二人开始通信, 1916年暑假期间,二人首次会面。在这个暑假中,任陈两人相互有了较多的了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看起来任鸿隽这位大才子很拘谨的样子。

      这一年的11月初,任作《对月》诗三首,最后一首是:

      不知近何事,

      明月殊恼人。

      安得驾蟾蜍,

      东西只转轮。

      1月9日,胡适把任的诗戏改为:

      不知近何事,

      见月生烦恼。

      可惜此时情,

      那人不知道。

      就在任鸿隽对月寄相思之时,陈衡哲给他寄来了歌咏风月的新诗二首:

        

        

      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

        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

        

        

      夜闻雨敲窗,起视月如水。

        万叶正乱飞,鸣飙落松鱆.

      胡适是通过任鸿隽与陈衡哲相识的。

      他给陈衡哲的第一封信也是约稿。他们两人的来锣去鼓是这样开台的:先是胡向陈约稿,陈衡哲知道胡很自负,事先已从任鸿隽处得知胡适曾经写给任的信“我诗君文两无敌”。

      陈在回信中调侃了胡适一把:“岂可舍无敌者而他求乎?”

      胡复陈, “细读来书,颇有酸味”;

      陈复胡:“请先生此后勿再‘细读来书’,否则‘发明品’将日新月盛也。一笑”;胡复陈:“还请寄信人,下次寄信时,声明读几遍”。

      这是第一个回合接下来———。

      陈致胡:要胡不再称她为“先生”;

      胡复陈:“你若‘先生’我,我就‘先生’你。不如两免了,省得多少事”;

      陈复胡:“所谓‘先生’者,‘密斯忒’云也。不称你‘先生’,又称你什么?”

      胡复陈:“先生好辩才,驳我使我有口不能开。仔细想起来,呼牛呼马,阿猫阿狗,有何分别哉?”

      你来我往,游戏夹带正事,胡与陈如此,胡与任如此,任与陈亦如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订婚那天三人合影

      任鸿隽与陈衡哲在1920年9月27日结婚时,胡适书赠婚联曰:“无后为大,著书最佳。” 胡适的长女名叫胡素菲,也是取莎菲(Sophia)之意。

      莎菲是北大第一个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教授。她在美国大学成就非常高,以至于校方声称,只要她的直系子女,可免试入学。她的子女也确入此大学的。

      1949年他们是曾经打算去美国和子女会合的,也是可以去的,不过打算去的时候正好是5月,没有走成。后来共产党并没有强求他们一定留下。但是他们还是决定留下来做点事情。

      任鸿隽晚年主持了中国科学社末期的善后工作。任鸿隽征得中国科学社理事及全体社员同意,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事业——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今卢湾区图书馆馆址)、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科学》杂志、《科学画报》等全部陆续捐献给国家,1960年5月4日全部移交完毕。当他的毕生心血都移交出去之后,不久也就去了。

      莎菲晚年因为生病,先是行动受限,然后面容有损,又是眼疾不能视物,故深居简出。以至于台湾以为她已经去世,而大陆以为她去了台湾。老年身边只有一女和三姐,1976年去世,时间应是先总理仙去不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逐篇花,转任先生的两篇文字

        建立学界论

        任鸿隽

        《留美学生季报》民国三年夏季第二号 1914年6月

        耗矣哀哉。吾中国之无学界也。夫将有求于暗夜之中。非烛何以昭之。有行于众瞽之国。非相何以导之。学界者。暗夜之烛。而众瞽之相也。国无学界。其行事不豫定。其为猷不远大。唐突呼号。茫昧以求前进。其不陷于坎阱者几希。且夫学界之关系一国。岂特其未来之运命而已。实则当前之盛衰强弱。皆将于学界之有无为正比例焉。吾人试一盱衡当世。其能杰然特出。雄飞大地之上者。必其学术修明之国也。其茶阘不振。气息奄奄。展转于他人刀砧之上者。必其学术荒芜之国也。盖国民性者。教育之结晶。无真实之学界。必不能有真实之国民性。国家者。国民性之发越。无强国固之国民性。必不能有强固之国家。一事之成。必有由来。一国之兴。断无幸获。欲觇人国之强弱者。先观之于学界可矣。

        今试与游于世界强国之都会。于其繁赜深远不可测度之社会中。常见有一群之人焉。汶然潜伏群众之中。或乃蛰居斗室。与书册图器为伍。舍其本业与同侪外。未尝与世相竞逐也。然天下有大故。或疑难非常吊诡新奇之事出。为恒人所瞠目结舌。惶惧不知所出者。则人皆就之以伺其意焉。是人也。平日既独居深造。精研有得。临事则溯本穷源。为之辨其理之所由始。究其效之所终极。历然如陈家珍于案而数之也。其言既腾载于报章。听者遂昭然若发蒙。其事而属于政治也。将有力之舆论。由之产出。而政府之措施。因以寡过。其事而属于学问也。将普通之兴昧。因以唤起。而真理之发舒。乃益有期。是群也。是吾所谓学界也。于英于德于法于美之各大都会及教育中心所在地见之。乃至于日本之东京而亦见之。而环顾吾国。则吾大索十日而未尝见也。此吾所以为吾国无学界悲也。

        吾意方吾为中国无学界之说。闻者必不悦吾言。谓吾有西洋之博士硕士学士若干人。东洋学士得业士若干人。乃至前清季年所授之举人进士翰林又不知几千百人。安得言无学界。顾吾试问此无数博士硕士翰林进士之中。令人奉之为圭臬。如西方学界所称为Authority(译言宗师)者几何人。吾知论者必无以难我矣。说者又曰。吾前虽无学界。然有之亦甚易易。学校也。学会也。派遣留学也。吾次第举之。不崇朝而事集矣。余应之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学校等事。乃建设学界之手段。而非建设学界之基础。建设之事。基础必先于手段。彰彰明矣。唯然。吾请进言基础之事。

        一事、国内须承平之度。昔孔子与冉有之论治也。冉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此言教育之功。有事于富庶之后也。溯洄言之。即民未富庶之先。虽欲教育之普及。学术之丕炽。而势有不能。欧洲学术之发达。乃在近五十年内耳。此数十年中。欧洲与国之间。无大战争。国民富庶之度。日以增加。民各安其业。遂其生。而国家闲暇。无屈挠夭札之患。民之有心思才力者。因得奋力于学。继长增高。以有今日之盛。若别国取例。其征宏多。若罗马全盛时代之治术。英国伊里沙白朝之文学。以及吾国历朝继世守成之世。其学术之造诣。虽深浅不同。而皆为一代之冠。则以当此之时。世号小康。民得修养生息。以致力于思想之事故也。独春秋战争之世而百家杂兴。硕师倍出。似为例外。实则彼时所谓战争者。无过强者凌弱众者暴寡。未尝如蛮夷相杀。以残贼为能事。而其竞相雄长之精神。则足以激学子进取之志。偿战争所失而有余。此如德人以善战为世界雄。而同时学术之精。又为各国冠。此例之并行不悖。亦可概见。向令彼日耳曼民族。兄弟阋墙。日寻干戈。以相争讨。则彼扶弊救疮之不给。安见其有进德修德之事也。盖斯宾塞尔有言。“合群之用。有待于战争。唯群制既立。文教既行之后。不仅于民智民力。少所摩厉精进也。且得退群之效焉。”其退群之效。何由而致。则以战争之事。妨害其民。使不得从事学问之途也。学者人群之花也。唐室以莳之。甘露以灌之。犹惧其不植。若乃临以斧斤。牧以牛羊。而曰繁华璀璨之期。可坐而致。我知其必无是矣。此吾所以以国内承平无事。为建立学界第一基础也。

        二事、国人向学之诚。自近世科学之术。愈益发达。凡人群所待以为用之智识。有条理伦脊可抽绎者。莫不列为专科。从事研究。明而政治经济。玄而哲理数术。大而建船筑路。细而日用服食。皆得于学校教育占一席焉。其教育之旨。多在致用。致用之极。于是有浅尝肤受。得一能自治。充然自以为足。而无复深造之想者。夫今之科学。其本能在求真。其旁能在致用。上治之国。其制度厘然。物质灿烂者。无非食科学之赐。致用之无害于科学。又何待言。顾无委心专志。发愤忘食之科学家。积其观察之勤。试验之劳。思辨之能。为之设立公例。启示大凡。令后人得循序渐进。以抵高明之域。则近世欧洲学界。仍如中世之黑暗可也。是故建立学界之元素。在少数为学而学。乐以终身之哲人。而不多数为利而学。以学为市之华士。被身事问学。好萦好爵。以学术为梯荣致显之具。得之则弃若敝屣。绝然不复反顾者。其不足与学问之事明矣。此吾所以以国人向学之诚。为建立学界之第二基础也。

        上述两事。略举大要。今试以与吾国时事相勘。如第一事。国内承平之期。其可望乎。夫以吾国处积弱之势。外侮凭陵。不可终日。以言无事。非愚则谀。然外患之来。其病在表。善为国者。折冲御侮。未尝不可偷安旦夕。而忧危虑患之深。或且生其发愤为雄之志。今日列强中之德日。皆尝受外患之赐。外患之无害于学界。或反有助焉。盖可见矣。吾所引为大惧者。则国内战争之不息是也。国内战争之起。可分为二类。其一群盗无赖。鼠窃狗偷。残民以逞。而无一定之目的。此其直接之害。在使民不聊生。自然消其好学深思之志。其二,则佥壬在位。举措生产乖方。使在下之人。无旋定安集之情。有汲汲顾影之忧。则忧时爱国之士。思起而易之。此为有目的有蕲向之战争矣。吾人于此。所当明辨以悉者。由战争之后。其所得之效果。能如所期否也。夫一国之内。至于分子相轨。杌陧不安。共势之成。不在种族宗教诸大原因。则必国人无学。生计凋殘。人相竞于私利私害。以至此耳。于此时也。道德退舍。人欲横流。如以霉菌附腐朽。随在蕃衍。机体虽易。病根仍存。即有一二高尚纯洁之士。为之倡导率引无当也。于此之时。而为正本清源之策。唯有建设学界。以铸造健全之分子。分子既异。实质自然改观。若以此为迂阔。而人欲图急功近效。攘攘不已。本实先拨。枝叶尚何望哉。忧国之士。诚能深思远虑。计民生之凋敝。哀道德之堕落。察智识之童昧。知愚顽之不足图存。武力竞争之思想。其亦可以少息矣乎。

        如第二事。国人向学之诚则何如。科举时代无论矣。自改设学校以来。教育未兴。学制未善。国内尚无名实相副之大学。必不得已。求为吾国未来学界之代表者。其唯今这留学生乎。然吾每一念及学界代表与留学生之两名词。觉其性质不符。有若磁石之南北两极。此非吾之过言也。当前清季年。以考试囮留学生。彼时留学者之心。一科举之心也。改政以还。考试之制度废。吾方引以为幸。而吾留学生中。尚有疑失此无以为出身之路者。彼共视数万里外之负笈。数年之课程。无他故焉。曰以谋求一已之荣利而已。故方其学也。不必有登峰造极之思。唯能及格得文凭斯已耳。及其归也。挟术问世。不必适如所学。唯视得钱多者斯就之已耳。故有学文科而办铁路。亦有学机械而官教育者。夫在他国。学校工场。星罗林立。学者实地。因以深造有得焉。然非其人委身事学。不以一知自足者。尚未可冀。况吾留学生囊橐数年之讲章实习以归。归而无学校足供砥砺也。无图书足供参考也。无工场足供实验也。无师友足供切磋也。而又张冠而李戴。削足而就屡。数年之后,尚有丝毫学理。储其胸中邪。或曰如上所言。皆社会组织未完之故。安所尤于留学生。抑思国民方受教于人。其社会组织之未完。固矣。改造而振作之。正唯吾留学生之责。若以驾舟执舵之人。不能自定方向。唯随水势以为进退。彼岸之达。宁复有幸。抑吾谓吾留学生欲完设立学界之责。于忠于所学之外。尚有一不可不备之要素焉。则其人必兼通国学是也。吾所谓国学。固非如经生老儒。钻研故纸。穷年矻矻。至死不休者。属科辞比事。笔于手而出于口。所以自尽其意之术。不可以不能。此其事之重要。有二故焉。一则知彼而不知已。不可以为完全学者。一则留学之职。在于贩彼所有。济我所无。负贩之道。在利交通。国学文字。所以为沟通此之具也。今以吾国土地之广也。人民之众也。待举之事之繁也。而留学各国者。无过数千百人。骤观之。其数若庞然可骇。及其归也。如以杯水益巨海。冺然于若有若无之间矣。将大增留学之数乎。自教育方针及国家财政言之。其势复有所不可。其唯一补救之方法。则曰吾留学者一人。而可收数十百人之效而已。夫留学者一人。而可收数十百人之效。其事在此一人。能以其学传播于数十百人。欲以其学传播于数十百人。非其国文能著书立说。自达其意不为功。吾闻西洋留学生归者。令为教习。所授则旁行书也。所讲则外国语也。如是则与外国学者何异。夫外国学者虽众。不能有益于中夏学界。彰彰明矣。

        今试假定国内已安已定矣。学子既已委身事学矣。既已卓然成家矣。既已博通彼我。具传达沟通之术矣。将如何而后学界可立。曰吾前已言之矣。学校也。学会也。皆建立学界之手段也。而吾谓学校为尤要。学校萃群材于一隅。具研几之涂术。成人之有德。小子之有造。恒必由之。今吾既得多数学者。则当亟设多数大学以会萃之。留学外国归者。必先令教于某校中。以是为试验之具。且教学相长。教者亦不至阁置所学。久而益荒。社会工商之事。苟无妨于学问者。虽兼任之无害。不然。则宁雇用客卿。而不以扰我学子研几之思。盖形质之事。他人所得代治者也。学问之事。他人所不得代治者也。循是为之。期以十年。而后其效可睹已。

        改革以还。吾国士夫。竞言建设矣。顾其目光所及。唯在政治。于学界前途。未尝措意。岂唯未尝措意而已。方且毁弃黉舍。放锢哲人。刬绝之不遗余力。卒之政治上之建设。亦攘攘终年。靡有定止。则吾国人学识之不足。亦大可见矣。侈言建设而忘学界。是犹却行而求前也。余窃有惑焉。作建立学界论。

        (2007年11月 王丹红 录入 王鸿飞校)

        建立学界再论

        任鸿隽

        《留美学生季报》民国三年秋季第三号(1914年9月)

        余曩者作建立学界论。撮其要素。一在国内久安无事。二在国人好学心诚。而欲其学术传播流衍。普及无碍。尤在学者具有传达学术思想之能力。其前二事。就其待于外者言之也。其第三事。就其学之已成而推广者言之也。然而今日为学。当以何方法乎。此亦言建立学界者所不可不研究之问题也。

        今欲言建立学界。当先定其学之为何物。所谓学者。谓旧学乎。抑新学乎。易言之。今将仍钻研故纸。寻章摘句。守先哲之陈言以为学乎。抑将依今世科学之法律。阐天地自然之奥。探迹索隐。游心事物之间以为学乎。此问题最易解答。盖学者。一以求真。一以致用。吾国隆古之学。致用既有所不周。求真复茫昧而未有见。以人类为具理性之动物。固当旁搜远讨。发未见之真理。致斯世于光明。而不当以古人所至。为之作注释自足。故今日为学。当取科学的态度。实吾人理性中所有事。非震惊于他人成效。昧然学步已也。

        由上所言。吾所谓学界者。当为格物致知。科学的学界。而非冥心空想。哲学的学界。夫学之为类广矣。玄言抽象。不得谓非学。且滞心小物。聪明或有时而窒。欲纲举领挈。观其会通。非玄言抽象不为功。虽然。实质之学。譬如辟路于草莽而登高山。步步而增之。方方以进之。至其登峰造极。亦有豁然开朗之一日。玄想之学。譬犹乘轻气之球。游于天空。有时亦能达其所望。而与以清明之观。然迷离徜恍者十八九也。且夫乘轻气球者。浮于天空。能左右进退。不至迷离失所者何也。以其天空之方向。与地下之山川形势。前知于心。足以为之导也。远西迩来哲学玄理之进步。又何尝不恃科学这前驱。不由科学的方法以求真理。譬如乘轻气球游于天空。惛然不知方向之所在。其不堕于五里雾中者几希。然则吾今日言学界而稍稍侧重于科学。非过虑矣。

        虽然。吾知论者必有说曰。是无难。他国有物理学。吾学焉。归而重力声光电磁之试验可复按也。他国有化学。吾学焉。归而元素之分析。物质之化合。可复制也。他国有物植矿物之学。吾学焉。归而吾国自然之产。可名者吾得名之。可分类者吾得分之也。如是得不谓之科学已具乎。曰不然。科学之道。可学而不可学。其可学者。已成之绩。而不可学者。未阐之蕴。且物物而学之。于他人之学。必不能尽。尽之。犹终身为人奴隶。安能独立发达。成所谓完全学界耶。是故吾人今日之从事科学者。当不特学其学。而学其为学之术。术得而学在是矣。

        然则其为学之术奈何。曰归纳的论理法是已。曩者哈佛大学校长爱里俄(C.W.Eliot)博士尝觇国于东方矣。归而著书告其国人曰。“关于教育之事。吾西方有一物焉。足为东方人金针宝筏者。则归纳的论理法是已。东方学者。驰骛空想。渊思冥想。其哲理宗教。纯出于先民之传授。而未尝以归纳的方法实验之以求其真也。吾人欲救东方人为学之病。使其有独立不羁。发明真理之能力。唯有教以自然科学。以归纳的真理。实验的方法。简炼其官能。使得正确之智识于平昔所观察者而已。”谅哉言乎。非善觇国者不能为也。

        欧洲科学之成立。原于归纳的论理法。此非爱里俄一人之私言。凡少习欧洲历史者。未有疑其言者也。今夫回溯欧洲科学之祖者。不以为加里雷倭。不以为牛顿。而以弗兰斯氏培根(Francis Bacon)当之。培根者、首倡为以归纳的方法研究自然事物者也。虽其人于科学上未有重要发明。而其建立归纳的论理法以为研究事物必由之术。则为科学发生之种子。此其功在万世而不可没也。归纳的论理法为何。即凡研究一事。首重实验。而不倚赖心中悬揣。易言之。即叩自然事物。以待自然事物之答解。而不以已意为之设解是也。其为法之特异。可以一故事明之。方培高足弟子得卫(Sir Humphry Davy)之研究水质也。当时用阿尔达电池(Voltaic battery)以分析水。于所得水素养之外。其阴极常呈酸性而阳极得苛性。当时法国学者。已倡水中唯含轻养两元素之说。而以为其酸性与苛性。为外来之不纯物。得氏以为非得实验上之证明。其说不足信也。乃归而试验之。以动试物薄膜。连结两玻璃管。盛水。而置电极于两管中。迨试验毕。其得酸性与苛性如故也。于是彼知此酸性之物。半来于动物薄膜也。于是易动物薄膜以洗洁之棉花。此时所得乾为少量之硝酸。而苛性物如故也。于是彼知此酸性之物。半垭自于动物薄膜。而疑此艺术性物之来自玻璃也。(因制玻璃尝用苛性物)彼于量代玻璃管以玛瑙杯。而试验之。而酸与苛性之发见如故也。彼乃代玛瑙杯以金制小圆杯。而试验之。而酸与苛性之发见复如故也。至此常人将决定此酸与苛性为水中所有之质矣。而得氏不尔也。乃转而注意于所用之水。彼前用为试验之水。蒸溜水也。而疑蒸溜之时。泉水这不净者或得混入也。于是蒸发所用水而得其滓物。加于试验海洋污染中。而发见其酸性与苛性之增加与为比例也。于此若可决定此酸苛性之物为水中之不洁者矣。而得氏不尔也。彼于是复蒸溜其所用之蒸溜水。三四反复。至蒸发干无滓而止。乃用此水与金杯以为试验。而所得酸与苛性之物复如故也。至此人又将失望而止矣。而得氏不尔也。彼于此时试验所得苛性之物。知此苛性物为发挥质之安姆尼亚。而非固定质之?达等。异于前者所得。于是彼知此?达等之苛性物。来于玻璃与玛瑙。而发挥性之苛性物与硝酸。必来自空气中无疑。以此时与彼为缘舍空气与水外无物也。彼于是置试验之水于抽气筒中。尽排其空气而试验之。而酸与苛之微迹仍在也。彼知抽气筒之力不能尽排出其筒内空气也。于是出空气于筒。以轻气换之。而又排出。而又换之。至筒中绝无空气痕迹而止。乃通电流。分水质。而酸与苛性乃不复见于两极。至此而水中含轻养二元素之说乃定。而得氏之喜慰。亦不言可知矣。

        上所引例。特科学研究之一。水之分析。又非甚烦杂之业。而所经之程序有如是。非其程序之足尚。其不敢轻于自信。而必待于实际上之证明。不惮反复推阐以求一当其求真之精神。乃足尚也。吾国挽近言训诂之学者。如顾亭林戴原王念孙章太炎之俦。尚左证。重参谂。其为学方法。盖少少与归纳相类。惜其所从事者不出文字言语之间。而未尝以是施之自然界现象。至关天然事物之理。(如论阴阳雷电等事其例甚多不遑枚举)则老师宿儒。开口辄多可笑者。夫学问之道。固随世运为转移。以今日真理开发。物无隐情。而例数十百年前之思想言论。其为可笑固宜。虽然。学者求知识之圆满而已。吾国二千年来所谓学者。独有文字而已。而文字之运。又递降浸衰。每下愈况。一二有力者。欲挽之以复于古。而卒不可得。从而为之说曰。古之时文与道合。今之时文与道分。而于所谓道者。又冥心潜索。千年而未有获也。则宜其文之愈趋愈下也。实则周秦之世。其人学问知识。皆较后人为胜。故其文章亦灿可观。近人言之无故。持之无理。其文章足以传人名记景物而已。精之者可以为艺人。而不可以为学者。近世中国舍文人外无所谓学者也。此吾所以谓今日中国无学界也。是故欲立学界。在进文人知识。欲进知识。在明科学。明科学。在得所以为学之术。为学之术。在由归纳的论理法入手。不以寻章摘句玩索故纸为已足。而必进探自然之奥。不以独坐冥思为求真之极轨。而必取证于事物之实验。知识之进也。庸有冀乎。此吾所以以科学的方法。为今日为学之第一要素也。

        读者或疑吾上篇言学者当注重国文。而此言注重科学。为自相矛盾乎。吾上既言之矣。欲具传达学问思想之能。不可不通本国文学。文学者、如大匠之有刀锯准绳。可以为斫木垛石建筑室家之用。而非所以建筑之物也。建筑之物。是在求真与致用之学。而是二者非由科学之方法末由得也。笃学之士。将尽瘁于学尽之一科之能。自以为足乎。抑将阐明求学之方法。陈大道于国人之前。令得率由不越。以达此真美之域乎。其为效之大小。则必有办矣。余愿国人之留意焉。作建立学界再论。

        (2007年11月 王丹红 录入 王鸿飞校)

      • 家园 果然是个奇女子

        自己的学术成就高,待人接物也洒脱的很。眼界也高,品味也不错。如此人物,如此人物////

    • 家园 这个系列的题材很好,请继续。

      忙乎了好几天,终于有宝了,谢谢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中国化学家轶事(二)赵承嘏 丁绪贤

      徐寿之后,中国第一代化学家出场了。

      他们基本都赶上了科举的最后年代,很有几个人是秀才出身,赵承嘏,张子高,任鸿隽,丁绪贤,赵承嘏更称得上是秀才博士。他们基本上留学欧美,奇怪的是没有人去德国,那时代化学最BH的国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承嘏

      赵承嘏(gu)是中国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先驱,他一辈子致力于中草药的研究,也是中国化学家里面第一个博士。1910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并取得化学硕士学位。1914 年在 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他致力于中药研究和家里传统有关,他本身就是中医世家出身,这和他的起点可不一样,他是学有机合成的,大家常用的麻醉药普鲁卡因(我拔牙时候就用过)的改进工艺就是他在瑞士药厂的时候做的,后担任研究室主任。他在分离上的绝活非常厉害,往往能从一种植物中提得多种结晶。例如从延胡索植物中分离得到13种生物碱结晶;从不同品种钩吻中分得7种生物碱结晶;从常山中分得3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异构体。中国的青霉素的投产,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其中青霉素钾盐结晶分离这关键一步就是赵承嘏取得的突破。

      赵先生的典故颇有一些,比如他对于洗瓶子就非常看重,助手洗过的瓶子他都要亲自验过。老先生80高龄仍然自己动手做实验,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现在国内30出头就不进实验室的大有人在),去世那天,他还在实验室做了一小时实验,坚持不住了才回家,然后下午就不行了。

      他35年就当选了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但没有当上48年的院士,和他在抗战期间担任伪职有一定关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丁绪贤

      丁绪贤是中国分析化学和化学史的先驱。老先生是安徽人,夫人陈淑是中国第一代女留学生,他们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而相识。1908年官费留学英国考试,他以安徽省第一名成行,去英国伦敦大学,妻子也在那里读英国文学。他的老板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拉姆赛,拉姆赛1916年去世后,他回国去了北京。然后在多个大学执教,抗战期间在贵州、云南等地教书,后来去了浙江大学。其中1927年在东北大学执教,与化学家庄长恭和国学大师王国维同事。1956年从浙大退休。

      他和弟弟丁绪淮都在列当年化工原理四大教授,他儿子丁光生则是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和中国第一代临床药理学家,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药理学博士后回国,但是文革期间好玄没给打死。他的博士论文也和普鲁卡因有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丁绪淮,丁绪贤的弟弟,化工学家,自清华入密歇根并获博士学位,3.18时曾身负重伤,差点上牺牲名单。

      丁绪贤是中国化学史的先驱之一。所著《化学史通考》(1936)是中国第一部化学史专著。他还是中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广者,译有《半微定性分析》(1947)和《试验金属及酸根用有机试剂》(1949)。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起成立了“理化学会”;并于1919年创办了《理化杂志》。它们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