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三):5、他的内部代号是C -- 1001n

共:💬5 🌺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三):5、他的内部代号是C

其实也很好理解,情报工作,本来就是真真假假嘛——军方认为,他的真实身份有必要保密。实际上,休·辛克莱尔在被宣布退役前的三年,也就是在1923年,就已经秘密接了班,继军情六处的首任掌门人——曼斯菲尔德·史密斯 - 卡明爵士(Sir Mansfield Smith-Cumming,一般这个Smith是被省略了的)之后,成为军情六处的第二任主管。

也顺便说一句,这里之所以每次都说休·辛克莱尔,而不是习惯性地直称辛克莱尔,实在不是1001n对那个休息的休字特有好感;休·辛克莱尔爵士是军情六处第二任主管,而十二年后的第四任主管,居然又是个令人疯狂的辛克莱尔——约翰·辛克莱尔爵士(Sir John Sinclair);更气人的是,俩人居然还没什么亲属关系!

这还不算。1001n又稍微研究一下军情六处打成立起到今天,历任的14位主管,结果发现:

——第五任和第十三任,名字都是Richard;

——第九任和第十一任,名字都是Colin;

——第四任、第六任,以及搞出了“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现在正当权的这第十四任,名字都是John……

听了这些介绍,大伙现在是个什么感觉,咱不知道;咱只记得,当时看名单的时候,突然觉得大脑一阵阵发晕……这名字看着不象荣誉封号啊——难道,难道说在军情六处,起个跟前任一样的名字,就可以大大提高升官几率?

莫非完全是巧合?可也太巧了吧——说到底,一共才14个人啊!

超小概率事件容易成为怪力乱神的孳生地;所以,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吧,呵呵。。

而这个军情六处,实际上就是英国秘密情报局SIS,全称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两者完全是一回事。

情报机关的译名太乱,这不,眼看着一个“处”换个招牌就成了“局”;此外,军情六处的主管领导应该是处长吧?可这位处长休·辛克莱尔的军衔,居然能升到上将——就是局长也太离谱了啊,除非是中央警卫局——这跟我们习惯的“处级 = 团级”的概念实在差的太远了,确实没法照搬。

这里也顺便解释一下:英文里的Division,Section,Service,Bureau,诸如此类的机构名称,实在是没法严格地和我们概念中的处啊,厅啊,科啊什么的一个个对应上;也只有从权,以习惯的译法为主吧。

总的来说,这位外号叫Quex的休·辛克莱尔,跟他的前任卡明爵士一样,并没有把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建设和发展成一个名声卓著的情报机关。甚至到了二战爆发初期,军情六处的工作依然乏善可陈,以至于历史文献形容这段时期军情六处获得的成果时,居然用了一个字(poor);对此,休·辛克莱尔上将难辞其咎——毕竟,是他而不是别人,管了军情六处整整十五年。

饶是如此,这板子似乎打在任命他的英国政府身上更合适一点儿——休·辛克莱尔本来是位舰艇军官,兴趣在研究鱼雷上;非要让他去干八杆子打不着的情报主管,也实在有点难为人了。

而且,军情六处事业不发达,也不等于休·辛克莱尔上将的工作是全盘失败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说吧。

休·辛克莱尔接的是卡明爵士的班;而这位卡明爵士,1923年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心脏病,并为此决定退休。这时候,卡明爵士选中并推荐了当时还是海军少将的休·辛克莱尔作为自己的最合适的接班人。6月14日下午,一位老朋友来拜访卡明,俩人还聊了会儿天。大概六点钟的样子,老朋友离开了,这时候的卡明舒服地窝在沙发里,还朝老朋友说了句再见。没多大工夫,秘书有事进房间来,发现沙发上的卡明爵士已经停止了呼吸。

在掌管了军情六处十五年后,它的第一任主管,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休·辛克莱尔跟前任一样,也管理了军情六处十五年;而我们现在谈到的1939年,已经是他在位的最后一年了。

似乎这个“十五年”是军情六处头两任主管的魔咒一般,在位后几年的休·辛克莱尔也已经被癌症消耗的相当虚弱了。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倒有个清醒认识,于是在1938年的11月4日那天,把家人全召集过来,郑重宣布了遗嘱。或许又只是个惊人的巧合吧,1939年11月4日,在宣布遗嘱正好满一年的那天,休·辛克莱尔海军上将与世长辞了。

也许只有往回看,才能多少明白休·辛克莱尔动用私人腰包,买下布莱奇利庄园,又把政府密码学校安置其中的原因——我想,当他疾病缠身,羸弱不堪的时候,大概早已把金钱之类的东西看淡了;或许,他只是想再做一点点他还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了他的国家。

除此之外,我的世俗脑袋里,实在想不出什么其它的理由,能让他这么去做,以至于这座庄园的所有权会被埋没了几十年。

——虽然休·辛克莱尔先生看上去更适合做一名热爱鱼雷研究的舰艇军官,而不是一位官拜上将、荣封爵士的情报机关首脑;但是毕竟是他而不是别人,看到了军方破译机构各自为政的弊端,并以此为突破口,精心构建了政府密码学校这样世界顶尖的密码破译机构——仅此一笔,我们的密码故事就很难绕过他。也正是他的这个举动,让英国最终拥有了大规模地、系统地、全面地破译对手密码的能力,从而为他的祖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何况,也正是他的慷慨大方和爱国热忱,才造就了布莱奇利庄园在密码史上的传奇地位——这,或许也不应该被忘记吧。。

---------------------------------------------------------------------

这里也顺便说点关于军情六处的花絮吧。如前所言,军情六处的第一任主管,是曼斯菲尔德·史密斯 - 卡明爵士;虽然建树不多,他倒是搞出了个军情六处内部一直延续的传统:或许是因为姓名里有个“卡明”(Cumming)的缘故,他就把自己的内部代号定为了C。

那么他的后任,想必也是根据自己的姓名来取个首写字母,作为各自的代号了吧?

——还真不是。第二任的休·辛克莱尔,代号依然是这个C;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C却再也不变了。从此,所谓的C先生,指的就是军情六处的一把手了。

可是,还就有个才子,生生把这个代号给篡改了,而且弄的影响还挺大。

说到这里,1001n打算再扯一次。这次不会太远,对象不再是军情六处,而是海军情报局(Naval Intelligence Division,NID);而且,不再说机构本身,而要说说一位在海军情报局工作的先生了。

这位先生曾经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搞过一个名叫“冷酷行动”(Operation Ruthless)的计划,目的是搞到德国海军型的ENIGMA——由此看来,跑题不算太远——遗憾的是,虽然1001n题跑的不远,这个计划却没有成功。不过,冷酷行动本身倒还是很有创意的;由此也反映出了该先生的一个特点:脑子比较活,总爱琢磨些鬼点子,去骗骗德国人。

除了冷酷行动,他还策划或参加策划了好几个稀奇古怪的欺骗行动,共同之处是:初看起来离奇不已,细细一想却还颇有点可信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这些想法都实现了的话,估计能把德国人骗个半死——九真一假那是韦小宝,九假一真还能让人相信,可就是这位先生的本事了。这些事迹一下说不清,也讲不完,这里就不提了吧。

人才难得的是,当时三十多岁的他老先生还有个爱好,就是写作。爱舞文弄墨的军人本来不算少,但是,各位见过几个爱动笔写小说的情报军官呢?

可他,就是一个。他不仅爱写,而且还偏爱写惊心动魄的间谍故事;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他就是干这个的,即便耳濡目染,也有不少跟一般人不同的故事素材啊。这还不算什么,更气人的是:他写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让人没法相信;可又架不住他那如花大笔一通猛煽惑,看着看着,渐渐就觉得——似乎有可能发生;应该能发生;好像发生过;肯定发生过——最后才回过味来:敢情,他是拿当年蒙德国鬼子的劲头来蒙大伙啊。。

二战结束后,他退役了,也终于可以开始自己喜欢的写作了。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就出版了;据说,仅仅是据说,里面的某个漂亮的双面女间谍,原型就是波兰“第一美女”克里斯汀·格兰维尔——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作家要体验生活”这个观点虽然被王小波批判过,其实还是有一点点道理的,呵呵。。

估计也出乎他自己的意料吧,这部描写间谍的小说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快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受此鼓励,他一发而不可收,小说那是一部部连续推出,好评如潮——而且如果没记错的话,先后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先生不仅爱写惊心动魄的间谍故事,偶尔还爱耍耍酷

这些小说也好,电影也好,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一律都是讲间谍故事,其中虚构出的男主人公始终是同一个人,他不仅风流倜傥,而且聪明敏捷。

这位男主人公么,那可就名声太大了,呵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呵呵,真够绕的,还是直接把话题拉回去吧——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这位“007之父”,在他的詹姆斯·邦德系列间谍小说中,很频繁地提到了军情六处的领导,同时也是007的顶头上司的那位老大。

只不过,在弗莱明笔下,这位领导的内部代号始终不是C——他把那支连敌人带观众一起骗的大笔一挥,就生造出个迈尔斯·麦瑟韦爵士(Sir Miles Messervy)来;这么一搞,卡明爵士好不容易遗传下来的C,现在让他给改M了。你看,代号都是一个大写字母,人也都是爵士,——有点靠谱吧?

于是就更象真的了。。

而且,007系列那是多大的影响力啊;一来二去的,现实中的C先生在小说里的M先生面前,倒显得跟假的一样了。

好在007那是大大地为军情六处扬了名;我想,即便卡明爵士再世,也不会在乎这个纯粹是虚名的问题了吧?

----------------------------------------------------------------------

如上文所介绍的那样,军情六处的第一任领导是卡明爵士,之后接班的就是第二任领导休·辛克莱尔爵士。那么,又是谁接了休·辛克莱尔爵士的班,当上了军情六处的第三任领导呢?

是谁呢?

这位新领导,就是斯图尔特·孟席斯爵士(Sir Stewart Graham Menzies,中间名依习惯已省略)。事实上,他早就是休·辛克莱尔爵士的副手了。

怎么?觉得这名字有那么一点点眼熟?

那就对了——本章一开篇其实就已经提过他了;如果想不起来的话,那就再提醒一下:

1939年8月16日,波兰人仿制的ENIGMA机送到了英国,而交接的最后一站,就是伦敦的维多利亚车站;注意,注意……有人过来了……他停下来了……他伸手接货了——好,定格!就是他,斯图尔特·孟席斯先生。

——咳,闹了半天,就是那个拎包的啊!

关键词(Tags): #密码#破译#二战#英国#布莱奇利元宝推荐:ArKrXe,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