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浊浪淘沙尽 - 二十年前的事 -- 庄户人家
80年代铺天盖地的伤痕文学,一直至本世纪初都没有消停。六七十年西方将海德格尔重新被捧得很高,于是随着西学东进,八十年代开始了“存在主义”热,烧到最后就是88事件前几乎所有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沉迷于存在主义,即使不明白存在主义为何物的,他会跟潮流沉迷于存在主义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88过后更热,因为文人们又一次见识了威权对个体存在的“忽视”,于是他们寻求将存在主义与伤痕文学结合起来,以文革之中“个体存在被极端忽视”的沉痛记忆来影射当下。
98年,据说是流亡至法国的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人的圣经》中说出了这样绝决的话(大意如下):只要毛在那个国家还被当作神当作上帝来祭拜,我就永远不再回去。这个小说,以其逃亡法国的一路情事为线索,陆续阐述了自己先后与七名女子(好象其中六名是外国性开放女吧)的情事。
说实话,通篇都是伤感、痛苦,以及对个性绝对自由的顶礼膜拜,但里面没有历史、没有背景、没有思考,只有剪影和悲情,将希望简单寄托在自我构造成的“自由个体”之上。小知识分子自闭、浅薄、不敢正视历史极度自恋的本性显露无遗。
有个趣事,韩少功曾去法国劝过高,席间高断然拒绝回国,适逢记者采访,高要求记者将镜头从其面孔一侧偏下向上拍摄,认为那样可以充分表现一个文人的孤傲。后来一次,看到高接受诺奖的镜头,发现其背有些佝偻。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对台戏附一:对老江的指责毫无道理 68 达雅 字1560 2012-07-15 11:18:51
🙂回头再看,世事不同! 秦汉之风 字172 2012-07-31 09:49:10
🙂是啊,有时侯这春秋笔法似是而非的,还真麻烦呢。 3 xiaobailong 字176 2012-07-19 12:32:01
🙂80年代的“伤痕文学”与存在主义的结合就是精“贵族”明证
🙂那叫精英意识,和欧洲贵族还不是一回事 3 九霄环珮 字476 2012-07-15 09:29:04
🙂关于精英意识,笼统批判也是不对的 5 fride 字598 2012-07-15 09:49:28
🙂我比较喜欢用菁英这个词 3 九霄环珮 字136 2012-07-15 09:54:37
🙂这么讲就有点偏激了 10 九霄环珮 字401 2012-07-15 02: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