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京都大骗局——序:从GW到GCC -- 范德辛

共:💬276 🌺1445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先上花,再写读后感

首先多谢范德辛兄为我们奉献了这个长篇,范兄的热情和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既然范兄这么认真写了这个系列,那么写一下读后感实在是对作者的尊重。

首先应该肯定,作者文笔相当不错。在整篇文章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作者花了一整篇的篇幅写了美国内战,用电视剧作类比,拉上中世纪的赎罪券等等。不得不说,这些故事都写得吸引人,可是它们距离主题相当的远,虽然增强了可读性,但是读者却被分散了注意力。

作者的题目是京都大骗局,其核心当然是全球气候暖化问题,无疑这是一个从科学到政治再到社会的重大问题,但是其最根本却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所以按我的理解,要指控京都条约是个大骗局,首先必须在科学问题上对此作出论证。

遗憾的是,作者尽管写了这么长,在最关键和最基本的问题上,作者却非常简略,可以说基本没有在科学问题上做出任何有力的论证。查遍全文,涉及科学上的讨论文字仅有寥寥几处。

首先,在序言中,作者认为,在媒体上全球变暖的提法逐渐被全球气候变化取代是为了某天全球气温下降的时候找一个借口而准备的后路。事实上,全球变暖是一个基于多年来的观测和统计而得出的事实,按照这个趋势,整体上的变暖在短期内不可逆转,科学界对此基本没有争议。全球气候变化是既包括了全球气温上升,也包括了气候的其他方面比如降水季风等。两者是子集和全集的关系。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可不是“连一个可以用来量化的指标都没有”,无论降水量,冰川融化量,季风的模式等等,全部都有量化的指标,只不过由于涉及了众多的因素,所以没有办法只用一个参数来概括所有变化而已。

其次,作者在第2篇中认为,如果以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就是一种罪恶,那么二氧化碳就是一种原罪。这里作者故意不区分因为生物因素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工业因素排出的二氧化碳。据我所知,从来没有人认为前者是一种罪恶。如果有的话,作者应该加以指出。事实上作者可以从两种二氧化碳来源的比较来论证后者的不重要,可是作者并没有做出这种尝试。

除此之外,作者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对这个话题作出直接的科学方面的论述。如果作者能在科学上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说法,那么效果远比写一个个故事来得有说服力。事实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后果,在科学上都有颇多争议,如果作者能更多地从科学角度论证,本文的说服力会更大。作者在序言篇第四段列举了这种争议,但是作者的态度只是认为科学家们是“一群书呆子”。基于这种态度,显然无法从科学的角度探讨问题。

在科学方面,作者的细节中的错误和不严谨还不少。在此仅仅举几个例子。

在序言篇,作者写到“这是从18世纪沙龙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景象。在那个伟大的发现年代,贵族们在沙龙中附庸风雅,讨论最新的科学发现。你要是不能就海王星的轨道或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高谈阔论一番,都没法插得进话”。据我所知,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世纪。

在第二篇中,作者为了说明火对于人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体毛的退化是由于人类掌握了火的技术。事实上,尽管目前科学界对于人体毛退化的原因争议相当大,但是大部分认为体毛退化可以帮助人类在非洲炎热的环境下降温,和作者的说法完全相反。

第二篇中,作者认为树枝从化学而言是一种碳氢化合物。事实上,树枝可以说是碳水化合物。一字之差,分别极大。

这些细节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一篇原本发在科学探索的文章,我还是希望这种细节能够被注意。读者在读文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错误的信息,我相信这也是科普作者所不希望的。

第二,作者之所以认为京都条约是一个阴谋,是基于作者的一系列逻辑。能源是至关重要的(第二篇),老欧洲有发展绿色革命激活产业链的“不良”动机(第三篇),工业化是对于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第五篇),能源是工业化的心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减少能源使用(第五篇)从而阻止第三世界发展,于是京都协议是针对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大阴谋(完结篇)。

作者在整个论述中,几乎完全从能源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且把减少排放量完全等同于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消耗,并因此否定了减排的重要性。

无疑环保和能源是密不可分,但这不表明它们就是一回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多种办法,比如材料的循环使用,比如减少森林采伐量和增加植树,比如用新能源(包括核电),比如节能,比如用经济型汽车,比如改变生活习惯等等。显而易见,这两者并不是能直接混为一谈,作者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展开深入的论述。

当然最主要的是,作者简单地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以及GDP总额等同起来。但是作者自己在第二篇也说,其中在开发新能源上和环保产业上,商机无限,但是后来又视而不见。事实上,开发新能源和开发环保产业在美国大选的各种辩论中都已经被认同是下一阶段的美国经济增长点。

作者在整篇文章中,也没有对反排和保护环境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丝毫正面的讨论。在这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文章中显然是一个极大的缺漏。

第三,作者在完结篇的上篇中,才真正地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arguments。可惜相当一部分的argument站不住脚。

首先,作者承认在京都条约中,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无需负上任何承诺。作者认为这是骗子给受害者一点好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说是部分西方国家以身作则先承担减排的任务。

其次,最大的西方国家美国到目前也不肯签京都条约,作者在第三篇也认为讲到的,中美在反对京都条约的立场是一致的,但是第六篇又说,美国利用京都条约来压制中国,这个是自相矛盾。我不知道,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京都条约如何能被西方国家利用来压制中国?在我看来,美国共和党以中国为借口对抗欧洲和左派媒体的压力,中国也用指责美国来对抗欧洲和美国左派媒体的压力,双方在目前反而是同一阵线。万一民主党政府上台了,他们的政策如何有待观测,可能京都条约会被批准,但是昨天奥巴马和前一阵子拜登都讲到,在能源问题上,中美是同一阵线的。所以以后的事如何发展还在未知之数。

第三,作者屡次说西方舆论宣传和利用恐怖。可是他们宣传的东西是不是对的呢?作者却在没有分析之下,一律视为谎言。北极冰盖融化是假的吗,南极臭氧层有了洞是假的吗?它们带来的后果是不是真的严重呢?这些都是判断那些宣传是否谎言的依据,但是作者的判定方式是——现在的政府不作为。事实上,西方政府是不是不作为呢?至少我知道欧洲多国政府为了环保都立了不少法案。也有政府是不作为,但是它们是被环保主义者视为反面教材,是他们要努力说服的对象。作者以这些政府不作为用作例子去证明环保主义者是编造谎言,简直是本末倒置。

第四,作者对于国内支持环保的人,一是认为是无知、容易上当,二是认为是利益集团。这种盖帽子的方法无助于认清问题。

在完结篇的中篇中,又是一段关系不密切的东西。在下篇中,作者的argument才变得有力:这就是看历史总排放量和看人均排放量。这确实是中国对排放问题的态度,也是一种正确的谈判策略。这些都是多个回合谈判的筹码,但不意味着京都条约就是一种阴谋。

在作者的补中,终于看到作者对京都协议作出了正式的讨论。这是全文有价值的部分。文中提到了三个执行上的困难。这方面我不是专家,没有资格做详细的分析。

第一个是评估方面的困难,既然如同作者说的,京都条约中已经规定了数十种规则和辅助工具,西欧和日本都执行了若干年,那么他们应该有一套评估的方法。评估方法可能还不完善,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它们的价值吧。不然,大部分的数理化金融的model岂非都没用了?

第二个困难是规则无法细化。这要靠当地政府的支持,如果当地政府不合作,那么确实没有办法。几乎所有项目在当地政府不支持的情况下都有这种困难,所以这需要的是当地政府的积极参与,而非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所谓投机问题,事实上就是腐败的问题,这当然也要当地政府加强立法和监管,同样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

这些困难可能都是客观的,但是后两者都只是当地不配合等人为因素,如果当地政府配合,还不足以说明这些困难大到足以说明减排不可行的地步,也不等同于“减排量事实上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作者应该用切实的数据去说明实际排放量没有被减少,而不是凭空估计。

整篇文章,作者显示了很好的写故事的能力,可是却没有把这种能力用在应该论述的地方,所以几个关键的环节上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和论证。这无疑相当可惜。希望范兄在这几个方面补充一下。

作者的第二篇我相当认同,戈尔确实是一个虚伪的人,不过政客的个人品德通常不能和他支持的东西画上等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